提车那天,销售竟然跟我扯,说贴了隐形车衣,能防刮还能相对保值。听他一大堆优点,我当时脑袋一热,硬是一口气掏出两万二,交了现金。其实心里还在打鼓——这东西靠谱吗?毕竟,市面上那些折腾出各种膜边翘、撕掉露出底漆的例子不少。可销售一脸笃定,说我们这里贴的都是进口膜,效果就是不一样。我心想,好吧,反正也算是给车添点保障。谁知道,心理防线越扎越紧。
故事就从第一次出门溜车开始说吧。几天后,我被一个小石子弹了个窟窿,只有几厘米的裂痕。当时心都快跳出来了。赶紧联系当初贴膜的店,那边挺淡定,告诉我碰到异物碰撞,膜发泡起翘,刮伤还是会刮伤。我心里一紧,想起刚买车的那股冲动,心想:花这笔钱,真是投资不划算。更别说,保险公司拒赔那次,看他们的解释:不是原厂附加装置,属于停车时自行改装,理赔时不给。
我翻了翻合同,发现一行细细的小字:车衣不在理赔范围。这段之前没注意,真是疏忽大意。再加上那个销售的口头承诺,好像全变得无据可依。网上一查,发现和我一样被坑的车主不在少数。有人贴了膜,花了三万,结果刚洗完车,边角边翘,撕掉后车漆还带掉一块。维权的难度远远超过预料,店方的理由是使用不当。这点我感同身受,贴完那天我也觉得可能手法不对,但到底怎么用的,没实在看懂。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记得那个修车工的一句话: 你这膜贴得也太敷衍,没按说明操作。贴膜这个活儿,像做个家用胶纸一样简单,但讲究工艺。很多人估计没有用心,水汽没完全排出去,长时间就开始起泡、翘边,甚至撕裂。我心里一直在琢磨,这些东西的寿命其实很有限,像日常洗车用的强力清洁剂,几次瓶洗,膜边就开始发硬、皱巴巴。
说到这里,想跑题讲个事儿:我朋友去年买了辆同价位的车,也贴了一样的膜。结果买回来不到三个月,小区门口没注意,车被流动小贩的自行车挡住,擦了个小擦痕,保险公司直接拒赔。朋友憋了半天,这车衣没有列在理赔项目内,说得跟买保险时那个免责条款似的。真心觉得,买个车,花了大半年的工资,再掏出一两万贴个膜,加点保障,结果反倒保障不了,心中那股委屈,谁理解?
其实我还在琢磨,为什么那么多店打着进口膜、原厂贴、保值等旗号招摇撞骗。是不是成本低,利润高?车衣这玩意,成本也不高,但品质差的人家就能赚两三倍。你说, 买的时候问了半天,销售还笑得很自信:保证不影响质量,客户用得放心。可到头来,车被刮了,保险公司第一句话:你这不是原厂配件?反正,主攻点都在原厂两个字上。真是想笑,自己花了钱,反倒还得自己吃亏。
买车之前,哪怕只是一句这个车贴膜,理赔范围内吗?都值了。很多车主心知肚明,但怕被看做刁难销售,硬着头皮签字走人。买车时,那一碗安全感,多半是靠销售一番保值/防刮说辞来撑场面。结果,损失的其实是自己那份信任和钱包。
我觉得,最坑的其实是那句我不用你给我写书面说明,你随便讲讲也行。这就像买房那会儿,销售说房子绝对不会涨价,签合同就稳了,实际上合同那几页里都写得清清楚楚——你咋忽略了?你让我相信口头承诺就行,我真是脑袋被门夹了。这个教训不光是我,多少车主都中了这个潜规则。
(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想问问你们,遇到销售那些保证承诺时,第一反应会不会也是跟我一样,就是签字就完事了?)
说到这,我猜,很多买家都没真细想过这些细节。只记得那个销售笑得像春风一样,说放心吧,爱车贴了这个,保值又防刮。但后来事儿一多,就觉得这保险、这膜,啥都没用。真可惜,买车这事,花再多的钱,都得自己亲身去打拼。
说到用料,不得不提一下一些售价相仿的SUV里差别。像我朋友那辆同款车型,车价差不多一年前买入,车衣就贵将近三万。别人贴的那家,边角总是起泡,他就换了家,原价贴的还不错,结果也出现了起翘。说实话,自己用车半年多,发觉像这种膜,最重要的还是看手艺。
想和你们聊点实际:我自己估算,百公里用车成本,油费+养护+保险,算上贴膜的摊销,大概能控制在1块钱以内吧(大概,粗算的)。但这次出门小刮,小擦,保险不给赔,我心里真堵。车子还能算资产吗?我自己在心里摇摆——不过这个资产者,可能更像一块遮羞布。
(这件事情让我不由得思考:我们究竟花了多少钱在保险、在附加保障上?这些钱,到最后到底能获益多少?)
要说小情绪吧,大概有一半是觉得唉,又要多一手操心事;另一半,有点气自己平时只顾盯着价格、配置,没有留意这些合同的细节。自以为买到合心意的车,结果发现,一不小心就中了陷阱。真心不想再遇到这么不靠谱的承诺。毕竟,车本身已经够折腾了,还要自己抱着一堆后续保障打转,这生活也太复杂。
或者你们还记得那些买车前,那些非得要销售写个保证的场景吗?我当时还能坚持要,要书面说清楚,贴膜能保值吗?保险不赔的范围在哪里?最后得到的答案基本都是你看得太多了,买卖安心就行。只要有一句合同明确写好了,不算空话,那我可能就心安点。
想了半天,觉得套路可能也就这么回事:只要你报警、维权、留存证据,很多事情还能有个交代。可时间和精力耗得太多,折腾半年,我也累了。再想想,我还掏了那么多钱,换来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件,却不断被隐藏的‘不在理赔范围内’打脸。
留个问题:你们买车时,遇到过最坑的签字陷阱是哪一次?
还是说,你们会像我一样,信那一句我保证,然后事后伤心大哭?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