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新款SU7一经推出便吸引了不少关注,但谁能想到,这辆车的维修竟让人“拆出一个大瓜”!一位维修师傅在简单操作中发现,这辆SU7的零部件里,居然处处都能看到比亚迪的影子。小米和比亚迪,这两家各自都有“江湖地位”的公司,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为何会在一辆车里玩起了“化学反应”?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背后究竟藏着什么样的门道。
先说起初的发现,维修师傅拆开小米SU7的外壳,赫然看到了一个比亚迪的logo。原来这个零部件的生产商正是比亚迪。要是你以为仅此而已,那可就错了!维修继续深入,LED的三色温化妆镜也被拆开,芯片上清晰地标着比亚迪的品牌。一个小小的化妆镜,看似不大复杂,为啥小米也要用外包来解决?再联想到市场传闻,小米车用于刀片电池,很可能也是来自老牌电池大佬比亚迪。这一连串的“线索”,让人不得不开始联想,这小米的车会不会是一辆“披着小米外壳的比亚迪”呢?
从商业逻辑上来看,这一合作关系倒也并不奇怪。小米杀入电动车市场,本身起步较晚,难以在传统车企扎下深根。而摆在它面前的选择,是白手起家慢慢建造供应链,还是直接找现成的合作伙伴?显然,小米选择了后者。比亚迪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跑者,不仅技术成熟,供应链布局也是业内翘楚。对于小米这种“跨界玩家”来说,与比亚迪牵手,不失为一个聪明的选择。
当然,这也引发了一个问题:如此高比例的外包,却打上小米的品牌LOGO,这算不算是在给市场打一张“感情牌”?毕竟,小米手机和其他智能设备之所以风靡一时,靠的就是自家生态链的体验和尽可能高的性价比。如果小米SU7的核心技术全由比亚迪“代工”,那么对消费者来说,小米品牌是否还有足够的说服力?买这车是奔着小米的智能科技去的,还是冲着比亚迪的车企实力来的?这问题一摆上台面,难免会让人意味深长地品一品。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小米的算盘也未必完全没有章法。雷军曾说“小米将用十年时间,在电动汽车领域投入百亿美元”,从这个规划来看,此刻只是小米试水阶段的初步布局。如果说第一次造车是“小跑练手”,那么选择成熟的供应商合作,可以极大地降低时间成本与试错风险。换句话说,小米选择比亚迪,“求稳”显然大于“好胜心”。用上成熟的零部件,稳住车型品质,然后通过小米引以为豪的软件生态、智能技术慢慢攻占市场,这才是它真正的底牌。
不过话说回来,消费者可没那么多耐心理性分析。人家买车图啥?性价比、耐用性跟品牌调性!就连三色温化妆镜这样的小细节,普通用户都不希望突然传出是“比亚迪替生产”的故事。毕竟,一部手机用外包屏幕没问题,但一辆车呢?它不仅是通勤工具,更带点面子的成分。假如小米的车被扒开后,里里外外尽是比亚迪的核心零件,那么小米的品牌魅力到底还能剩多少?
但仔细想想,“七分笔墨三分情”,商业也一样,拼零部件是一回事,品牌或许玩的却是另一回事。或许,小米正是看中了比亚迪这座“大树”好乘凉,背靠其稳如泰山的技术支持,才能把更多心思用在智能化生态里。而比亚迪呢?从幕后走向前台,也未尝不可,毕竟零件供应商能借着小米的地推能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双方其实是各取所需。
透过SU7这件事,吃瓜群众突然悟了:原来,商业竞争不只是单打独斗的戏码,资源的整合与协同才是真正能分天下的杀手锏。只是,消费者未来会不会接受这个“拼多多车型”,还得看小米有多少诚意藏在它的定价里。那么问题来了,你是更看好“小米做车靠联盟”,还是更期待它某天实现零部件“去比亚迪化”?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