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当我看到“汉长续航版15.98万起”这个新闻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去查了下日历,确认今天不是愚人节,然后又确认了一下比亚迪的股票,看看是不是王传福老师心态崩了,决定不干了,最后清仓大甩卖。
15.98万。
是是是,我知道,后面有个小尾巴叫“超级置换补贴后”,但这个数字本身,就像一颗投入化粪池的深水炸弹,那个场面,又炸裂,又充满了味道。
整个B级车市场,尤其是那些还在梦里数钱的合服品牌,什么凯美瑞、雅阁、帕萨特、迈腾,我仿佛都听到了他们市场部经理发出了海豚音一般的尖叫。
这已经不是商业竞争了,这是黑暗森林打击。
比亚迪现在给人的感觉就是,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如果说之前秦PLUS是把A级家轿的桌子掀了,那这次的汉,就是直接把B级车这个餐厅的燃气总阀给拧开了,然后点上了一根华子,笑着对所有人说,来,要么一起成仙,要么一起成盒。
什么新增雾凇金、松影绿、远峰蓝三款配色,什么车内怀挡设计,车载冰箱,智能防晕车,这些都是什么?
这些都是障眼法。
这些都是在告诉你,我在自爆的时候,还顺便给你穿了件名牌西装,让你走得体面一点。
真正的核心杀招,就是那个数字,15.98万。
这就好比两个绝世高手对决,所有人都以为他们要比拼内力,比拼招式,结果其中一个直接从裤裆里掏出两颗手榴弹,高喊一声“德玛西亚”,不装了,摊牌了。
你跟他讲品牌历史,他跟你讲价格。
你跟他讲操控质感,他跟你讲价格。
你跟他讲匠心工艺,他还是跟你讲价格。
最后,他开着冰箱和245公里的纯电续航,问你,就问你怕不怕?
这种打法,毫无武德可言,但极其有效。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其实对很多花里胡哨的功能已经免疫了。什么智能座舱,什么生态互联,听起来都像是天书。但有两样东西,是刻在人类DNA里的。一个是占便宜,另一个是实在。比亚迪这次,就是把这两样东西做成了压缩毛巾,直接塞到了你嘴里,然后给你灌了一壶开水。
车载冰箱这个东西,讲真,有点意思。夏天开车出去,能随时拿出一瓶冰可乐,那种幸福感,是任何智能大屏都给不了的。这是一种非常原始的、属于雄性生物的满足感。但是话说回来,那个冰箱真的有用吗?一年用两次,一次冻半小时,剩下的时间就是个占地方的塑料盒子,我还不如多要个储物格。你看,这就是消费主义的陷阱,它总能创造出一些你貌似需要但实际没卵用的需求。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把冰箱这个功能一会儿夸一会儿贬,显得自己很矛盾。但人不就是这样吗,既想要骚,又想要省。
然后是那个“天神之眼”辅助驾驶,甚至承诺泊车出问题他们负责。
这句话就很有灵性了。
这是一种典型的互联网思维降维打击。传统车企的逻辑是,我的技术很牛逼,但说明书里有一万条免责声明,出了事你自己负责。比亚迪的逻辑是,我的技术到底牛不牛逼可能需要时间检验,但我的态度很牛逼,我先替你把锅背了,你敢不敢用?
自动驾驶的终极奥义是什么?不是算力,不是激光雷达,而是责任划分。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比亚迪这个承诺,就是在自动驾驶的责任黑盒里,点了一盏小小的灯。虽然光很微弱,但它确实亮了。它解决的不是技术问题,是心态问题。是“就算出了事也有人兜底”的流氓心态。
当然,我更愿意相信,这是比亚迪对自己技术的一种极端自信,或者说,是一种对现实世界混乱程度的乐观估计。毕竟,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不在小鹏,而在中国马路上那些不讲道理的“老头乐”。只要“老头乐”还在横冲直撞,所有L2、L3、L4,都只能算是“半成品”。
再看续航,汉DM-i 245KM长续航版,纯电245km,满油满电1560km。
这个数字已经进入玄学范畴了。
1560公里是什么概念?是从北京开到上海,中途还能绕到杭州看个西湖,最后发现油箱里还剩点油,电也还够你在酒店停车场里听两首歌。
大部分人一辈子都不会有一次性开1560公里的机会。我开车超过3小时,腰已经不是我自己的了。但这个数字就像男人的身高,你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它是一种底气,一种“我可以随时离开这座城市,去任何我想去的地方”的幻觉。
它治疗的不是续航焦虑,是“生活在别处”的文艺病。
至于那个亏电油耗3.44L,更是重量级。这数据要是真的,那基本上就是把发动机当成了一个超大号的充电宝,而且还是烧空气的那种。三体人看了都得气活了,怀疑人类是不是偷偷掌握了什么自己不知道的物理规则。
所以,比亚迪这一系列操作,又是降价又是加配置,又是给承诺,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是为了打败合资?是为了新能源渗透率?
不,都不是。
我觉得,比亚迪只是单纯地开窍了,或者说,悟了。
它发现,在当下这个市场,你跟消费者讲情怀,讲历史,讲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已经没用了。大家只想用买一碗牛肉面的钱,吃到一头牛,顺便还要把老板的女儿娶回家。
消费者变得越来越不讲理,那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比他们更不讲理。
你不是要冰箱彩电大沙发吗?我给你。
你不是要长续航低油耗吗?我给你。
你不是要智能驾驶还怕担责任吗?我给你兜底。
最后,我再给你一个所有人都无法拒绝的价格,一个让同行血压飙升,让合资品牌连夜开会研究对策,最后发现除了降价什么都干不了的价格。
这一套组合拳,打的不是产品力,是人性。
它精准地踩在了“既要又要还要”的G点上,然后疯狂输出。
所以,别再分析什么市场格局了,也别预测什么未来趋势了。汉这次的操作,不是一次产品发布,而是一次行为艺术。
它用一种近乎“自残”的方式,告诉了所有人一个朴素的道理:在绝对的性价比面前,一切的品牌光环、技术壁垒、情怀溢价,都脆得像一块苏打饼干。
加大加大加大,砸钱砸钱砸钱,这就是现在唯一的真理。
而我们,都是这场荒诞大戏的观众,看着舞台上的演员们一个个杀红了眼,甚至有点想笑。
就,挺魔幻的。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