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的万亿帝国,正被谁悄悄蚕食?
如果你最近关注新能源汽车,一定会注意到一个矛盾的现象:比亚迪在全球销量上已经超越特斯拉,成为当之无愧的电动车霸主,可它的股价却在近期经历了7%的周跌幅,第三季度利润同比下滑33%。这家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旗帜企业,究竟怎么了?
表面风光无限的比亚迪,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根据最新数据,比亚迪在中国本土市场的份额已从去年10月的36.1%骤降至23.1%。曾经的王者,正在被吉利、SAIC乃至小米这样的新玩家一点点蚕食市场份额。
为什么销量上去了,利润却下来了?答案很简单:价格战。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比亚迪不得不加入降价大军,直接导致盈利能力受损。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近期有分析师指出,比亚迪的市盈率为20.7倍,高于汽车行业17.8倍的平均水平,更远高于同行平均的8.7倍。从某些估值方法来看,比亚迪当前的股价已经偏高。
不过,如果我们把目光放远,会发现比亚迪手中还握有几张王牌。
首先是它的自给自足模式。相比许多依赖第三方供应商的竞争对手,比亚迪自己生产锂电池,甚至拥有七艘巨型运输船负责将车辆从中国运往海外市场。这种垂直整合的模式前期投入巨大,长期来看却赋予了比亚迪难以比拟的灵活性和控制力。
其次是它的全球化布局。摩根大通最近的分析指出,比亚迪在2025年东京车展上展现了明确的全球雄心。随着新车型在2026年的推出和全球扩张的持续推进,比亚迪的盈利能力有望从今年第四季度开始逐步改善。长江证券的研报也维持了对比亚迪的“买入”评级,认为其盈利能力向上趋势明确。
智能化是比亚迪的另一张牌。长江证券的研报提到,比亚迪在智能化大战略下,智驾转型坚定,超级e平台的发布标志着纯电技术迎来重大革新。同时,通过腾势、仰望与方程豹等品牌,比亚迪正在加速布局高端市场。
那么,面对当前的比亚迪,投资者该如何抉择?
从现金流折现(DCF)分析来看,比亚迪的内在公允价值约为每股111.39港元,比当前交易价低约14.5%。这一分析方法显示比亚迪可能被低估了。但另一方面,传统的市盈率评估又显示其股价可能偏高。这种分歧恰恰反映了市场的矛盾心理。
摩根大通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折中的视角:比亚迪在第三季报发布后应会逐渐触底。考虑到2026年的新车型推出、全球扩张的成功以及盈利能力的逐步改善,该行认为比亚迪在12个月内具有良好的风险回报比。
回过头来看,比亚迪的现状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处境——我们已经掌握了核心技术,拥有了市场规模,但在品牌溢价和盈利能力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比亚迪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买或不买”的选择题。它既有全球扩张、技术领先的成长故事,也面临竞争加剧、利润受压的现实挑战。在这样的十字路口,你是选择相信比亚迪的长期布局,还是担忧它的短期阵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