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咱们要是打算买车,脑海中最先浮现的念头大概率是:“买辆日系车吧,品质有保障。”
那个时候,可不只是我这么想,身边的亲戚朋友也都秉持着“一样的观念”——丰田、本田、日产,随便挑一款都不会踩雷。
然而,到了2024年,整个局面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的汽车市场依旧热闹非凡,销量一路高歌猛进,可日系车的境遇却一个比一个惨淡:
丰田算是“相对稳定”的了,但其全年销量仍下滑了6.9%;
日产的销量直接退回到十几年前的水平;
至于本田,跌幅更是高达三成,简直让人欲哭无泪。
更让人费解的是,日系车本身并没有变得差劲,它们依旧具备省油、耐用、性能稳定的特点。
但如今的中国消费者,怎么就不再对所谓的工匠精神买账了呢?
谈及这个问题,先抛出一个或许有些刺耳的“大胆观点”:
中国,或许堪称全球汽车市场中最“崇洋媚外”的一个。
这并非在指责谁,而是不争的事实。
在这片市场里,只要你是外国品牌,即便技术普普通通、设计缺乏亮点、配置也不尽如人意——只要品牌知名度高,只要车标够响亮,就总能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可偏偏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连日系车都守不住市场份额了,这反映出一个极为残酷的现实:
并非“品牌效应失灵”了,而是日系车的产品力,与竞争对手相比实在相差太远。
这绝非夸张之词,你只要走进日系品牌的4S店,便能立刻感受到那种仿佛“时间凝固”的氛围。
仅仅是坐进2025款车型的驾驶座,就仿佛瞬间“穿越回十年前”。
内饰设计陈旧得如同一张未曾打理、满是岁月痕迹的老脸。
而且,这还是经过“升级”之后的版本——要是你真去瞧瞧2023款或者2022款车型,保准会被其落后程度惊到。
就拿RAV4荣放来说,2023款的起售价高达17.68万,可配置呢?
低配版采用的还是织物座椅,门板、扶手、仪表台,全都是一摸上去质感生硬的塑料材质;
2.0自吸发动机搭配CVT变速箱,这对“老搭档”从十多年前一直沿用到现在;
低配车型甚至连“倒车影像”和“前后雷达”都没有配备,全靠司机自己凭感觉驾驶。
整个中控台一片沉闷,仅靠一块巴掌大的中控屏勉强撑着场面。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当时我在展厅里转悠时,听到旁边一对年轻情侣在看车,女生凑近男生小声问道:
“这是老款车型吧?怎么内饰看起来这么陈旧呢?”
听到这话,我差点忍不住笑出声,但笑过之后,更多的是陷入沉思。
关键在于,你以为只有RAV4荣放是这种情况吗?当然不是!
你再往展厅里仔细瞧瞧:凯美瑞、汉兰达、威飒……一款比一款设计“保守”,一辆比一辆风格“复古”。
凯美瑞就不必多说了,2024款在售车型的内饰设计,几乎还停留在上一代车型的框架内。
别的品牌在中期改款时都能实现外观的大改变,而凯美瑞连一根氛围灯都舍不得增加。
要是你坐过比亚迪汉,再来看凯美瑞的车机屏,甚至都提不起打开它的兴趣。
车机屏的边框厚得像老式电子词典,反应迟缓,功能匮乏,UI设计更是丑到让人不忍直视。
而汉兰达更是“厉害”,指导价直接飙升到25万,可配置却几乎没有变化。
我看的一款中配车型,既没有座椅通风功能,副驾也没有电动调节,车机依旧卡顿严重,360全景影像也不见踪影。
再仔细看看动力系统——还是那套2.5混动系统,连个涡轮增压器都没有。
开起来倒也不是不能正常行驶,只是驾驶体验平淡无奇,让人毫无驾驶欲望。
更具“戏剧性”的是威飒——按照官方的定义,这是一款专为都市新中产打造的时尚SUV。
然而坐进去之后才发现,它的动力、内饰以及整体氛围,都和之前的车型如出一辙。
20万出头的指导价,换来的却是一种仿佛“瞬间回到2016年”的体验。
那一刻,我真的不禁疑惑,这款车的目标客户到底是哪些人?
是30岁左右的新中产,还是50岁左右的汽修工人?
这不是态度问题又是什么呢?
说白了,并非日系车企造不出好车,而是他们压根就不想为中国市场多费心思。
国内的自主品牌,十几万元的车型都在堆配置——座椅通风、256色氛围灯、手机NFC车钥匙、AR实景导航……一个比一个配置丰富;
大众也深知中国消费者喜爱科技感和氛围感,在20万级别的车型上,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采用软性材质包裹、增加氛围灯等配置;
唯独日系车,理直气壮地拿出10年前的设计方案,摆出一副“爱买不买”的姿态。
要说情怀,日系车确实有一定的情怀基础;要说稳定性,它也确实不容易出现故障;
但问题在于,如今的消费者早已不再仅仅关注这些方面。
车企可以不追求极致的技术展示,但不能没有诚意。
可以不频繁登上热搜,但不能对消费者的需求不上心。
依靠过去的品牌影响力或许能维持一时的销量,但绝不可能长久。
说到底,在这种情况下,日系车还有什么资格吹嘘所谓的“工匠精神”呢?
总体而言,很多人认为日系车的衰落,是因为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
将它们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省钱耐用”优势冲击得七零八落。
但在我看来,真正的问题从来都不是新能源汽车太强大,而是日系车自身太过弱小。
不是技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是其态度始终没有改变,至今依然傲慢:
对中国消费者的声音充耳不闻,不再重视中国本地市场的需求;
更不愿意做出哪怕一点点改变,无论是陈旧的设计还是落后的逻辑。
说白了,日系车所输掉的,从来都不是“时代的机遇”,而是“它们自己”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