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借智界直播卖车翻车 产品总监公开道歉 背后原因引热议

咱们今天来聊聊最近车圈里一件挺有意思,也挺让人琢磨的事儿。

这事儿的主角,是奇瑞和华为,两个在中国汽车和科技领域都响当当的名字。

事情是这样的,就在7月8号,奇瑞要给自己家的一款新车,叫风云A9L,搞个直播发布会。

这年头,新车上市搞直播,再正常不过了,大家也都习惯了。

奇瑞借智界直播卖车翻车 产品总监公开道歉 背后原因引热议-有驾

可怪就怪在,很多网友满怀期待地点进直播间,准备看看奇瑞的新车到底怎么样,结果定睛一看,屏幕上方的账号名字,赫然写着“智界智行官方账号”。

这一下,好多人都懵了。

智界是谁?

那是华为和奇瑞合作搞出来的高端新能源品牌,是打着华为深度赋能旗号的“明星产品”。

你奇瑞现在用智界的官方账号,去宣传和销售你自家另一个品牌风云A9L,这是什么操作?

这就好比,你跟邻居合伙开了家高档水果店,结果你却站在水果店门口,用着店里的大喇叭,吆喝着卖自己家里种的大白菜。

这事儿一出,网上的评论区立刻就炸开了锅,各种声音都有,“奇瑞这是把智界当成免费的广告位了?”“吃相是不是有点太难看了?”“这是不是说明两家合作内部出问题了?”这些疑问,一下子就冲上了热搜。

事情闹大之后,智界那边反应也很快,一位产品总监马上就到车友群里道歉,说这是个失误,直播已经停了,保证以后不会再发生。

但大家心里都清楚,这么大一个官方账号的直播,涉及到两个巨头公司,说是一个简单的“手滑”或者“失误”,恐怕很难让人完全信服。

这背后暴露出来的问题,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这件事情,更像是一个信号,让我们看到了华为和奇瑞这对合作伙伴之间,可能存在着一些不太和谐的音符。

其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这次的直播“乌龙”,并不是智界这个品牌第一次陷入这种“身份尴尬”的境地。

往前倒一倒,我们就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之前,就有一些买了智界S7的车主,出于好奇或者想验证一下车的用料,自己动手把车给拆了。

结果发现,在车里的一些音响之类的零部件上,清清楚楚地印着奇瑞自己的“Chery”商标。

这下,一些当初就是冲着“华为”这个金字招牌去买车的消费者,心里就犯嘀咕了。

他们会想,我花这么多钱,买的到底是一台充满华为黑科技的“华为车”,还是一台换了壳、贴了华为标的奇瑞车?

虽然官方后来出来解释,说这在汽车行业里很正常,零部件上打生产厂家的商标,是规范化管理的要求。

奇瑞借智界直播卖车翻车 产品总监公开道歉 背后原因引热议-有驾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感受是不一样的。

这种感觉,就像是你买了一件名牌联名款的大衣,结果发现内衬的标签上印的是另一个你觉得没那么高端的牌子,心里总会有点儿别扭。

这种对“含华量”的质疑,其实一直就没断过,也成了横在品牌和一部分用户之间的心结。

如果说零部件商标还只是个小插曲,那接下来的问题就更现实了。

奇瑞自己旗下,也有一个叫星途的高端品牌,这个品牌里有一款车叫星纪元ES。

非常巧的是,这款星纪元ES和华为的智界S7,不仅是同一个平台研发的,甚至是在同一个工厂里生产的,可以说是“亲兄弟”。

按理说,兄弟俩应该各有各的市场,各自发展。

但外界一直有传言,说奇瑞在内部资源分配上,有点“偏心眼”,把更多的生产资源、更好的零部件,优先供给了自家的“亲儿子”星纪元ES。

这就导致了智界S7在刚上市最需要冲量的时候,产能一直跟不上,很多下了订单的客户要等很久才能提车,白白错过了最好的销售时机。

这种操作,在外界看来,就像是“左手跟右手打架”,让人不禁要问,奇瑞跟华为合作的诚意到底有多少?

你一边跟人家携手说要共创未来,一边又在暗地里给自己家的另一个孩子“开小灶”,这让合作伙伴怎么想?

聊到这里,我们就能触及到这次事件最核心的矛盾了:在华为和奇瑞的合作中,到底谁说了算?

这是一个权力归属的问题。

华为,现在在汽车圈的角色,更像是一个技术和流量的“超级赋能者”。

它有业界顶尖的智能驾驶技术,有鸿蒙智能座舱系统,还有遍布全国的几千家门店可以卖车。

华为的想法很明确,就是想把和赛力斯合作的“问界模式”复制下去。

这个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我华为来负责产品的设计定义、市场营销和终端销售,你车企就发挥你的长处,把车给我造好,保证质量和产能。

但是,奇瑞并不是赛力斯。

它不是一个需要靠华为来“续命”的企业,相反,它是我们国家自主品牌里实打实的“老大哥”,一年能卖掉超过两百六十万台车,有自己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完整的产业链,更有自己的品牌骄傲和发展野心。

奇瑞借智界直播卖车翻车 产品总监公开道歉 背后原因引热议-有驾

让奇瑞完全放手,只做一个生产车间,心甘情愿地当一个“配角”,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之前,奇瑞的董事长尹同跃先生说过一句很出名的话,他说“要想(合作)顺利,就听华为的”。

这句话,表面上听是在夸华为,表达合作的融洽。

但我们仔细品一品,话里是不是也透着一丝微妙的意味?

言外之意似乎是,如果不听华为的,可能就会遇到不顺利。

这恰恰从侧面印证了,双方在合作的主导权上,一直存在着看不见的角力。

把这些前因后果都想明白了,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次的“借号直播”事件,就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这很可能不是一次简单的失误,而是在多重压力下的一次“越界”行为。

我们看看数据,智界品牌的销量确实不尽如人意,今年前五个月一直在下滑,到了6月份,也只卖出了两千四百多辆。

这样的成绩单,对于投入巨大的奇瑞和华为来说,压力可想而知。

这时候,奇瑞自家的风云A9L急需上市造势,需要流量和关注度。

而智界的官方账号,虽然车卖得不算火爆,但因为有华为的背景,关注度一直不低。

于是,一个大胆甚至可以说是冒险的想法就可能诞生了:能不能“借用”一下智界的流量,来给自家的风云系列加热一下?

这既像是一种销量焦虑下的“病急乱投医”,也可能是在用一种不太恰当的方式,向华为传递一种信息,试探一下对方的底线。

放眼整个行业,因为追求流量而“翻车”的例子并不少见。

有的品牌因为盗用别人的图片做宣传而道歉,有的品牌因为在发布会上过度“碰瓷”竞争对手而引发众怒。

这些事情都在提醒所有的从业者,市场营销是有边界的,品牌合作是有规则的。

流量固然重要,但如果为了流量而损害了品牌信誉和合作伙伴的信任,最终只会得不偿失。

华为和奇瑞的这种合作模式,是咱们中国汽车工业向上发展的一个非常好的探索,它能把科技公司的智能化长处和传统车企的制造底蕴结合起来,这是我们作为普通老百姓非常乐于见到的。

但越是强强联合,就越需要双方有足够的智慧和胸怀去处理合作中的各种问题。

这次的直播风波,就像是给双方的合作提了个醒,把一些潜在的问题摆到了台面上。

如何建立更清晰的权责边界,如何构建更稳固的互信关系,是他们接下来必须共同面对和解决的课题。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