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造车遇困境,资金链承压,未来何去何从?

说起恒大造车,很多人脑海里可能还会浮现出几年前那铺天盖地的宣传。

一个搞房地产的巨头,突然宣布要进军高科技的新能源汽车领域,而且一上来就喊出了要做“世界最强”的口号,这事儿在当时确实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大家都在琢磨,这到底是真心实意地要为国家的新能源事业添砖加瓦,还是另有打算?

恒大造车遇困境,资金链承压,未来何去何从?-有驾

如今,几年过去,恒大汽车的结局我们都看到了,留下的不只是一地鸡毛,更是一本值得所有人,尤其是商界人士细细品读的教科书。

咱们先把时间倒回到2018年,那会儿恒大汽车可以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

许家印先生在广州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全球合作伙伴峰会。

场面有多大呢?

这么说吧,全球汽车产业链上能叫得上名号的大公司,从德国的零部件巨头到意大利的设计公司,负责人都被请来了。

会场里灯火通明,气氛搞得非常热烈,主席台背景板上“大时代、大机遇、大合作、大未来”十二个大字,让人看了就心潮澎湃。

许家印在台上描绘了一个无比宏伟的蓝图,说白了就是要用钱,把全世界最好的技术、最好的人才、最好的资源都整合过来,造出最好的车。

这套说辞,配上恒大当时如日中天的声势和豪华的宴请,确实让一些人动了心。

毕竟,谁会跟钱过不去呢?

但是,那些在汽车行业里摸爬滚打了一辈子的老江湖,心里头却敲起了小鼓。

他们表面上客客气气,酒桌上称兄道弟,可回到酒店一琢磨,这事儿不对劲。

一个德国公司的老板可能就在想:“许先生说要合作,要整合,那我们这些搞了一辈子技术的公司算什么?以后都给他打工吗?核心技术是我们吃饭的家伙,能随随便便卖给你?你一个刚进来的就要当老大,我们这些百年老店往哪儿搁?”这种疑问,其实就是恒大造车从一开始就存在的根本性矛盾。

恒大造车遇困境,资金链承压,未来何去何从?-有驾

汽车工业,尤其是核心技术,它不是盖房子,不是说你有钱就能从市场上“买”来一个现成的。

它需要的是时间沉淀、是持续的研发投入、是对规律的敬畏。

恒大造车最大的问题,就是试图用一套搞房地产的思维逻辑,去硬套一个高度复杂的制造业。

咱们普通老百姓都清楚,盖房子和造汽车是两码事。

恒大在房地产领域的成功之道,说穿了就是“高杠杆、快周转”。

先从银行借一大笔钱拿地,然后马上找人设计画图纸,房子还没盖几层就开始预售,用老百姓买房的钱来盖楼,资金快速回笼之后,再去拿下一块地,循环往复。

这个模式的核心是玩金融,玩资本运作,速度就是生命,对产品本身是不是精雕细琢,反而不是最重要的。

但是造车呢?

这完全是另一条路子。

一辆车由上万个零件组成,背后是一个庞大又精密的供应链网络。

它的成功逻辑是完全相反的。

首先,你得有自己的看家本领,也就是核心技术。

比如电池、电机、电控这“三电”系统,还有越来越重要的智能驾驶软件,这些东西不是一朝一夕能搞出来的。

恒大造车遇困境,资金链承压,未来何去何从?-有驾

你看咱们国家自己的骄傲比亚迪,在电池领域埋头苦干了多少年,才有了今天的“刀片电池”技术,成了行业标杆。

其次,造车是个重资产、长周期的事。

建一个现代化的汽车工厂,投资动辄就是上百亿,从厂房打下第一根桩,到第一辆车下线,再到市场接受你的产品,这个过程非常漫长,需要企业像老黄牛一样,持续不断地往里投钱,根本不可能像卖房子那样快速回笼资金。

许家印和恒大恰恰是忽视了这些制造业的基本规律。

他们似乎认为,只要有钱,就能打破规律,创造奇迹。

于是我们看到,恒大汽车在全国各地圈了不少地,声称要建生产基地,但这些更像是复制了地产模式的“融资道具”。

以造车的名义低价拿地,再用土地去银行抵押贷款,融来的钱并没有完全、专注地投入到汽车的研发和生产中,而是很可能被抽调去支援当时已经捉襟见肘的地产主业。

这就好比一个家庭,有好几个孩子都等着吃饭,但家里的粮食只够一个孩子吃的,结果就是哪个孩子都吃不饱。

恒大汽车这个嗷嗷待哺的“新生儿”,就这样在集团整体的资金困局中,从一开始就营养不良。

到了2021年,恒大集团的资金链问题彻底暴露在公众面前,多米诺骨牌开始倒下。

先是财富产品的投资者要求兑付,接着是全国各地的楼盘因为缺钱而停工。

这种恐慌情绪自然也蔓延到了恒大汽车。

供应商拿不到货款,就不可能继续供货;工厂建设停滞,生产线就无法完工。

恒大造车遇困境,资金链承压,未来何去何从?-有驾

一辆车是一个完整的链条,任何一环断了,车都造不出来。

所以,恒大汽车的“难产”,几乎是注定的。

最后我们看到的财务数据,更是触目惊心。

根据公开的报告,到2023年,恒大汽车的总负债已经达到了七百多亿元,而净资产是负的五百多亿。

这是什么概念?

就是把公司所有的东西都卖光,还倒欠着外面几百个亿的债。

对于那些给恒大汽车供货的供应商和债权人来说,更是欲哭无泪。

清偿方案里说,超过60万的部分,可能只能拿回不到百分之一。

这意味着,如果你是一个被欠了上千万货款的小老板,最后可能只能拿回几万块钱,一辈子的心血可能就这么打了水漂。

不过,我们回头看,恒大汽车的失败,并不代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失败。

恰恰相反,它更像是一个“反面教材”,让所有人都看得更清楚,造车这件事,容不得半点投机取巧。

就在恒大高喊口号、举办盛宴的时候,我们国内的比亚迪、吉利、蔚来、理想、小鹏这些车企,正在踏踏实实地搞研发、建工厂、铺设销售和售后网络,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他们的成功,证明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靠的是真正的技术积累、是对市场的尊重和对制造业规律的遵循。

恒大的倒下,可以说是一个强大市场自我净化的过程,它淘汰了用错误逻辑玩游戏的玩家,反而让整个行业的根基变得更加扎实。

这对于中国汽车产业的长远发展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