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轮子,朋友,你敢信吗?
我跟你说,那天在东京车展上,雷克萨斯直接就扔出来这么个玩意儿,六个轮子的LS概念车。
我当时就愣住了,心想,这帮搞豪华车的,是真不打算好好走路了?
这不就是奔着给奔驰那台大G找茬去的嘛。
我混新闻圈子也快十年了,做科技报道,这套蒙太奇的叙事手法,我玩得溜啊。
你看这事儿,你得把时间线打乱了看,要不就乱套了。
我跟你说个我自己的糗事。
前两年搞一个自动驾驶的报道,我非得按时间顺序捋,结果写得像流水账,读者看得直犯困。
后来我一琢磨,不对劲,这事儿得像剪辑电影一样,先给你看个高潮,再倒回去解释怎么走到那一步的。
所以你看这六轮LS,它最抓人的就是那股“不合理”的劲儿。
它打破了MPV的传统定义,对吧?
这就像你平时吃面条,非得给你上一个用鱼子酱做的面条,你能不看吗?
这事儿啊,得回到电车平台说起。
现在车企都在搞电动化,底盘设计一下子就解放了,空间随便折腾。
雷克萨斯这帮设计师,估计是喝多了,突然想起来,咱们可以多加两个轮子啊。
多出来的空间,那不就是给电池塞吗?
可问题是,这四条后轮的悬挂,怎么调才能既舒服又够劲儿?
这工程量,估计得把他们逼疯。
对了,我之前有个朋友搞机械设计的,跟我说这东西的复杂性,不光是悬挂,那转向系统,四个后轮都得听指挥,这可比两个轮子听话难多了。
这玩意儿要是真跑起来,说不定能玩出横着走那种骚操作。
再说说这车定位。
后排那座椅,一看就是给那些大佬准备的,坐着比头等舱还舒服。
可大佬们图个啥?
图个独特,图个别人没有。
这六轮LS,就是这个“独特”的极致体现。
我记得我刚入行那会儿,采访过一个汽车工程的老教授。
他特爱引用那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当时他指的是某个小众品牌,现在我看着这六轮车,感觉也挺贴切。
在满大街都是两轮、四轮的车里,它就是那个“孑立”的。
可话说回来,这玩意儿要量产,那价格得高得吓人。
换胎六条,这开销谁受得了?
这车,更像是一个技术展示,一个“我们有能力做到”的宣言,而不是真要卖几万台的爆款。
你看现在豪华MPV市场,都快卷成麻花了。
丰田的埃尔法卖到加价,极氪009也挺猛。
雷克萨斯这一出手,直接把天花板抬高了。
它不是在跟你抢MPV市场,它是在宣布,我定义下一个豪华MPV该是什么样。
我跟你说个我采访时遇到的事。
有一次我采访一个特斯拉高管,聊到他们对未来设计的看法。
那哥们儿特来劲,说“我们追求极致的效率”。
我当时就想,雷克萨斯这是反着来的,他们追求的是极致的“非效率”——为了美观和概念,付出高昂的成本。
你说这算不算一种叛逆?
这事儿要是放在欧美市场,认证都得跑断腿。
日本的法规挺玄乎,新能源车可能还有点特权,但六个轮子,这超长车身,当地交警看了不得懵圈?
这三款概念车里,LS Coupe的对开门设计,我觉得更贴近生活点。
那种优雅的开关门,像极了老上海的月份牌画报。
尾部的木质储物区,看着赏心悦目,但真让我用,我肯定心疼那木头。
我那编辑部主任,也是个爱车的主儿,他跟我说,这玩意儿,好看归好看,实用性才是王道。
我说,对,但豪华车,有时候实用性就是个伪命题,它卖的是一种“我能拥有这种不实用”的底气。
对了,那个单人自动驾驶的小车Micro,我觉得最有意思。
在东京那种地方,人多车挤,确实需要这种小巧灵活的代步工具。
可这成本,你猜猜,得多少钱才能把这玩意儿搞到能普及的程度?
这又是一个“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例子。
现在整个行业都在往电动化靠拢,大家都在摸索新的设计语言。
雷克萨斯这一招,是先声夺人。
它不着急把这玩意儿推向市场,它在观察,在试探。
市场在调整,谁都不敢贸然砸重金。
你说,当所有人都追求把成本降下来、把续航搞上去的时候,雷克萨斯偏偏反其道而行之,搞出个六轮的概念。
这不就是那个爱引用古文的老教授说的那个意思嘛,“不走寻常路”。
我那天跟一个圈内哥们儿聊天,那哥们儿特逗,说:“这车,要是真量产了,得多少人愿意为这多出来的两个轮子买单啊?”
我琢磨着,这不就是雷克萨斯想问咱们的问题吗?
在电动车越来越像的今天,这种极致的、近乎荒谬的创新,到底有没有价值?
这事儿,真挺有意思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