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博主“吴老臭”花30万买宝马摩托800公里轮胎异常磨损飞到意大利维权,促使宝马中国公布轮胎三包新政策

哎,真是看得我心里直抖。现在这个汽车行业啊,问题挺多的,尤其是在配件和售后流程上,真是一言难尽。有个事儿昨天又让我觉得哎呀,这事干脆讲讲。 广东一位博主吴老臭花了30万买了一辆宝马摩托,结果骑了800公里不到,他的轮胎就开始磨损得厉害。你能想象吗?还是那块普通的前轮,轮胎胎纹都快磨平了,中间磨掉,边缘还剩一大堆出厂时的胎毛。

这事儿让我想到了其他车友群里说的事。有人买车后几个月跑了几千公里,轮胎就像被车轮碾压过一样:中间光滑,两边还厚着胎毛。而我自己也遇到过类似的,跟朋友换车时,他说这停车场的坑,有的车轮胎挂在上面,长时间一压,磨损都快了。不过说回来,他其实也没细想过轮胎非正常磨损背后的事。

广东博主“吴老臭”花30万买宝马摩托800公里轮胎异常磨损飞到意大利维权,促使宝马中国公布轮胎三包新政策-有驾

吴老臭买宝马摩托,刚提车就开启短途摩旅,骑到800公里时就感觉后轮不正常:胎纹磨掉一半,侧面还很厚。心里不由得怀疑:是不是轮胎质量有问题?他在4S店问,客服说这个轮胎磨损正常嘛,可他一看实际情况,感觉像被坑了。

然后他就带着轮胎把它锯开,想自己鉴定。找第三方鉴定机构,结果一个个都说不接个人,说和宝马合作的企业才可以。唉,你说这场维权又得等多长时间?他还翻了下自己手机,看到国外用的轮胎型号,竟然和国内的不同——他们配米其林,国内是象牌,竟然还发现国内销量较高的车型都换成了象牌轮胎。

更有意思的是,他查了美国的召回公告,发现去年象牌轮胎在美国已经召回。胎面胶层容易掉,召回通知明确写得很清楚。这一查,脑袋都快炸了:国内居然没有任何公告,4S店也没听说。

可是你说这维权又难又累,他拨打12315投诉,提交一堆材料,得到的回应总像在打太极。微信公众号网络上反馈信息,也只是一堆处理中,稍等片刻。那些折腾的时间都能让我考虑自己是不是早就不想出门。

广东博主“吴老臭”花30万买宝马摩托800公里轮胎异常磨损飞到意大利维权,促使宝马中国公布轮胎三包新政策-有驾

你要说是不是有什么猫腻?我倒觉得,是供应链出了问题。你看国外用米其林,国内就得用象牌——一模一样的轮胎,竟然差价不少,品质差距还挺大。有点像当年我看过的那张图,左边是国产牛肉,价格便宜但细细拆看,表面有点信仰崩塌的感觉;右边进口牛排,价格贵点,但吃着就香。

这让我浮现出来一个疑问:为什么国内汽车配件,做得不如意?有时我会觉得一点点小事就成了江湖恩怨。不知道有没有人为这种差异找个合理解释——是不是国内品牌考虑成本,连轮胎的选配都随意?还是说某些品牌在国内早就和配件供应商达成价格默契?

这事还没搞定。为啥他要飞到意大利?这也是点小细节:我刚才翻了翻他发的照片,轮胎装在硬壳箱里,拍得像战场遗物。他说米兰车展那会儿,要展示品牌实力,我觉得另一方面,是要让品牌知道,咱也不是吃素的。他提前赶飞机,经历了繁琐的签证,折腾了好几天,要这份坚持可不是谁都能做到。

我记得他跟我说:我就是不想吃哑巴亏。我也有点觉得:如果有人没有能力做跨国维权,可能就只能忍气吞声。你想一下,一个普通车主,要花的钱可能比轮胎价格还多:机票、住宿、交通,整个流程折腾一圈,钱不少。一个平均算下来,搬家加维权,总得花个一万块左右吧(估算不一定准,但差不多了)。

广东博主“吴老臭”花30万买宝马摩托800公里轮胎异常磨损飞到意大利维权,促使宝马中国公布轮胎三包新政策-有驾

这不禁让我想到,之前一个特斯拉车主也遇到过类似问题:冬天续航比宣传少200公里,去找4S店,结果温度受影响。他自己出钱请第三方检测,把报告挂在上海车展上,结果特斯拉答应补偿两万元,软件也加强了续航算法。这一切,都不是特别天方夜谭,但关键在于:普通人敢不敢、愿不愿去硬刚?

你们有没有觉得,现在品牌越来越重视我们说话的声音了?像宝马,这次也是被曝光后,才主动赔偿,比如拖车费、签证费一共12600元,还派人上门换轮胎。可我在想,要真到了那种不能再忍的地步,大家是不是都会想反正我也没实力飞到欧洲去,还不如在国内门口一次性闹大。

其实我挺佩服那个吴老臭的,他不是要掏空自己去赔钱,只是想用点实际行动告诉车企:我们不是傻子。大部分车友,比如我身边的朋友,就说:能自己争取点权益,为什么不呢?但问题是,很多人都觉得太麻烦——流程长、成本高,最后只能忍。

我一直想问:你们觉得,到底是车企的责任大?还是我们消费者太善良了,总觉得反正保修能搞定,其实品牌早就看我们没事。我猜这个保修范围,其实也是他们提前设好的剧情。

广东博主“吴老臭”花30万买宝马摩托800公里轮胎异常磨损飞到意大利维权,促使宝马中国公布轮胎三包新政策-有驾

最后我还挺好奇:你们遇到类似问题,会不会也选择逆向维权?或者还相信品牌?某天某个品牌宣布轮胎永久免费,我都不晓得自己是不是会信了。

哦,对了,这事还让我想到:小细节可能才是真正的关键。比如那个轮胎被锯开时,我就想,为什么轮胎还得自己拆出来?这不明摆着,厂家和售后都不太重视消费者的实际感受嘛。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有些车主买了车,直到漏油或胎压警告灯亮了才发现原来出了问题。

话说回来,品牌是否真的要打破套路和利润迷局,才能真正走近消费者?这里面有个不公平的市场逻辑。但我相信一个事情——只要有人敢发声,品牌总会有所反应。

好啦,感觉说了这么多,也有点啰嗦。最后我就留个悬念:你们会不会因为一件小事就去硬刚品牌?还是觉得算了,忍忍就过去了?这个话题挺有趣的,反正我每天在行业观察,能多点讨论总比一个人闷着好。

广东博主“吴老臭”花30万买宝马摩托800公里轮胎异常磨损飞到意大利维权,促使宝马中国公布轮胎三包新政策-有驾

对了,记得点个关注,不然我又得自己跑到意大利去啊!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