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摩市场挺热闹的。3款主打3500元价位的新产品刚亮相,让我这种老车迷忍不住想掰扯掰扯。它们一个续航最高220公里,价格几乎比去年同类产品腰斩——我朋友圈那个送外卖的老李差点没信了,这特么真的假的?他说。说实话,我也半信半疑。
先说说配置。三款电摩,分别叫做远行者、耐力王和续航神车,售价都在3500到3900元间,搭了72V大电池,电机功率从800W到1200W不等。72V系统的确比以往的60V更带劲,能力上从城市通勤到轻微爬坡都能应付。电机1200W的版本,理论上爬坡更轻松,动力感提升明显。这我理解,毕竟电压上去了,电流输出来得更稳健。智能配置也没落后,LCD显示、APP遥控、防盗功能都成标配,不再是高端的专利。
这背后的价格真的没坑吗?别急,我自己掂量掂量。电池成本过去两年确实下降了,尤其是石墨烯电池,据说降了30%(这个数据我在行业研讨会上听来的,样本有限,不排除乐观估计)。但光降成本还不够。厂家之间的市场抢占战更激烈,得靠让利营销抢眼。老实说,这有点像杀鸡取卵的节奏——卖得快、卖得便宜,质量会不会跟得上?一位修理工朋友就跟我吐槽,这年头便宜货多了,底盘和减震那个硬邦邦的,骑久了屁股疼得慌。
这让我想到当年自主品牌SUV刚火的时候,标榜配置高价格低,但细节做工厚度差,国产车货真价实的标签一度打了折扣。电摩市场似乎又走上了类似的路,尤其是在续航说法上,有用户反映实际续航没厂家说的那么乐观。比如续航220公里的那个大续航神车,某外卖骑手朋友骑了三天,平均每天跑40公里,挂掉电后心里明显不服,标称和实际差了30%吧。(这数据是他自己感觉,没精确测量,仅供参考)
续航的真实性,我想和电摩研发中的电池包拼装有关系。你别看电池是72V,但组装质量、冷却设计、正负极材料都直接影响性能。就像做菜,要用好油好盐,不然味儿再大也撑不起来。电池技术进步确实在,但规模化和供应链稳定性是限流瓶。这让我联想到研发中的链条传递理论,每个环节稍微松动,最终性能和耐用都得打折扣。或者说,这些3500元电摩是省了点菜市场挑菜时的细致度——整体看上去配置高,但细节把控有待加强。
再说选车。普通通勤用700多瓦电机就够,但如果你生活在多坡路段,1200瓦更稳。电池如果想稳健用,我个人不会轻易买锂电,毕竟价格贵,尤其维修换电池时扣一点都不划算。我之前对锂电包持谨慎态度,现在收回点偏激。毕竟新技术迭代快,锂电的能量密度和寿命都在上升,只是成本和维修点需要跟进。铅酸虽旧,但便宜耐用,这段先按下不表。
这话题又勾起我小时候和父亲一起修老式摩托车的回忆,说到挂牌和保险问题。现在72V电摩要驾照和上牌,这政策对市场的影响挺大。有人跟我说,要是电摩也像油摩那样挂牌买保险,那就没多少人买它了,毕竟油摩方便且能跑长途,在二三线城市的适用性广。到天桥下面碰到的摩友也叹气,电摩这政策搞得,感觉跟油摩抢地盘。你们有没有觉得,电摩的监管越严,反而让它的灵活性和便利性打了折?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里面有个漆黑的电池包背后小标签上写着批次2023Q1,这让我想到,限于供应链周期,批量生产的电池可能不会太快升级,性能短时间内也就那样。和之前我看到的雅迪正在研发续航300公里的新款比起来,这几款3500元车型还是市场的基础盘。
聊个跑题,我在朋友圈看到有人测算过,这些电摩的百公里电费大约6-10元,具体看电价和电机效率。相比油费,这价格划算多了。但如果电池用坏后续换成本上千元,长期成本可能就不那么美好了。你会因为前期低价买一辆电摩,还是宁愿多花点钱买个品牌好的呢?我倒是觉得买电摩得想长远,不然踩坑不轻松。
你们觉得,未来电摩市场会走向哪边?技术领先者拿下高端,还是价格战烧得一地鸡毛?至于那些没细想过的,或许智能化和车联网能成为新的杀手锏(我估算,这方面投入可能占到整车成本的10%甚至更多),简单赖电池续航高低早晚会被超越吧。这让我好奇,你身边有没有特别满意或特别坑爹的电摩故事?聊聊呗。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