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怀疑国内这帮车企,是不是私底下拉了一个群,今年都来造大六座SUV,车长5米2左右,标配六座设计似乎成了共同“套路”

就说现在市场上流行的大六座SUV,基本车长都在5米2,轴距3米1起步,宽度将近2米,这事儿你说巧不巧?上周和老李(他在二线城市做4S店销售)聊车,说他这个月接待的客户里,至少三成明确要六座SUV,理由是家里孩子大了,还得带老人,七座太挤,五座又不够。他说得那股子急切劲儿,就像抢热门演唱会票一样。我觉得这种需求可能没那么普遍,毕竟样本少,但销量数据能看出来,这类车的单月增长超20%(猜测,不确定),挺吓人。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这轮六座浪潮,吉利的星越L、比亚迪的唐PLUS DM-i、长安CS85 COUPE,再到理想L9,哪一款不给六座标配啊?而且大多弄个2+2+2的布局,特别强调第二排别放倒,全当VIP座。这设计上去了,感觉第二排坐一坐,比三排坐着舒坦多了,嗯,适合那些短途出游或家庭日常,价格差不多在25-40万,水平差不多,你说同价位竞争会不会很激烈?肯定的。

严重怀疑国内这帮车企,是不是私底下拉了一个群,今年都来造大六座SUV,车长5米2左右,标配六座设计似乎成了共同“套路”-有驾

这让我想到一件趣事,上个月跟供应链那边打招呼的哥们碰面,他有点无奈地说,这群车企就像抢饭碗,零部件都在抢,一颗车灯模具都要加快出货,供货商忙成狗,芯片也紧巴巴,每家都说了自己六座六座,这活儿一个单品居然要备3-4套配件方案,成本又涨价,真是费力不讨好。感觉他们内部估计也没完全想明白,只是赛跑而已。说实话,我以前说过车企都会玩创新,但这回或许是跟风过了点,想靠大六座打差异化,结果反成了1:1复制,没啥新意。

研发端这事儿可以打个比方。你想做一款餐厅,所有人都突然决定只卖汉堡,但每家汉堡都长得差不多,配料差异也有限,就算汉堡快卖光了,顾客也未必长久喜欢,最后就是腻味。汽车供应链的局面也类似,设计一定要独特,就是得找到那根勺子,挖出自己的特色调味,别一窝蜂都做同样5米2、六座、插混。插混技术也不算新,你看比亚迪DM-i、理想增程、电池体系,虽说不同,底层自主控制系统其实已经重复度很高了,多少有点内卷意味。

严重怀疑国内这帮车企,是不是私底下拉了一个群,今年都来造大六座SUV,车长5米2左右,标配六座设计似乎成了共同“套路”-有驾

但是,说回客户心理,真的有人买单吗?这就让我有点自问自答了——难道真的是中产家庭都爱车内全家出游,二胎政策才催生这需求?还是车企忽略了更细分的、甚至被忽略的使用场景?我记得长沙一个修理工说过一句话:不管怎么说,这车标配六座,售后反而麻烦,改装座椅的活多了,尤其座椅加热坏了,修起来麻烦又费事。消费者选择里面其实有很多弹性和妥协,六座未必就是水到渠成的王道。

我之前提过增程电动车和插混技术的区别,但单从产品特征看,这两套系统给大六座SUV带来的驾驶体验差异,有时候被车企自己割裂得有点过了。插混带来油耗优势算是卖点,但实际用起来,滋味难说,毕竟电池包放在车尾,七座与六座平衡重量都得考量,整车刚性和舒适也得调整。理想L9和蔚来的ES8,虽说都是大六座,但实际体验很不一样,尤其续航和配置,消费者感知的成本差一两万真心不是小事。

严重怀疑国内这帮车企,是不是私底下拉了一个群,今年都来造大六座SUV,车长5米2左右,标配六座设计似乎成了共同“套路”-有驾

其实市场活动中我看到,有经销商直接跟潜在客户说,你看,我们这车长5米2,6座,带插混,空间大,环保节能,就是适合像你们这样务实家庭。这话听着很对味,但我心痒痒——你家里有几个真需要全家挤车长途出游的?(这段先按下不表)我猜,有些买家其实是冲着炫酷科技感和新潮生活方式来的,多多少少得承认车企大腕儿放话时,刻意利用了这种心理风暴。

还有一点,大家说这波仿佛有秘密协议,其实这背后不光是竞争,还有供应链博弈。芯片车规级短缺,零部件涨价,就连座椅供应商都表示,有个客户突然要6座,那生产线得变,大批量改动,成本和交付压力陡升。我怀疑这背后还有供应商默契,比如先限量给你们这几家机型,一家抬价,另一家紧跟做标配,生怕被别人抢跑。说不定这就是拉群的新玩法,彼此跟进,四处开花。没细想过,这其实算是行业自动自律的一种灰色共谋,可坏处明显。

严重怀疑国内这帮车企,是不是私底下拉了一个群,今年都来造大六座SUV,车长5米2左右,标配六座设计似乎成了共同“套路”-有驾

话说回来,这样的设计潮还是挺讨巧,毕竟对一部分家庭特别是三线城市的中产来说,六座比七座更实用,同时又兼顾了空间感,大家聊聊,这是不是只能算是车企心照不宣的妥协方案?毕竟要想真正做点差异化,不仅要看续航,动力,还要考虑座椅布局是否能灵活变换,这些真要做到极致,很少有厂投入足够。

我偷偷算过,按今年部分大六座插混SUV的售价和续航参数,折算百公里综合油耗,在7L-9L区间,参考7元/升,成本至少在50元左右——要知道纯电车型同样续航,电费成本顶多20元出头,差距明显。这差价,消费者心里也不是傻子,不光图空间大,大家更愿意看到性价比是不是匹配。你觉得这些看上去差不多的车,能撑多久,消费者愿不愿继续买单?

严重怀疑国内这帮车企,是不是私底下拉了一个群,今年都来造大六座SUV,车长5米2左右,标配六座设计似乎成了共同“套路”-有驾

最后提个小细节,上周我路过一个4S店,那辆全新发布的国产大六座SUV,车门没关严,二排座椅靠背稍微斜了点,一个小女孩用力一坐,座椅下方的塑料盖板轻微响动,销售小妹赶紧过去轻声安慰,放心,这种细节很快就能改进。有没有可能,当下的市场繁荣背后,正是还没完全解决质量细节的摸索期呢?你们觉得,消费者会忍多久?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