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大型SUV销量榜单一出来,我得说,真挺让人意外的。按理说金九银十这两个月,车市最热闹,大家都盼着冲量,结果真正站上万辆俱乐部的,竟然就俩——广汽传祺M8和乐道L90。其他车型的表现,比起这俩简直就是凉凉,场面别提多尴尬,像极了双十一凌晨抢购画面:屏幕上车子多得不行,最后下单的就那几个。
我跟一个二线城市的4S店销售聊过,他直言:M8卖得好不是没原因,咱们这边商务客户多,公司买车优先考虑实用和售后,M8渠道铺得广,价格又相对合理,靠谱。他还说,乐道L90其实就是新鲜感撑着,早期抢到车的,大多是品牌粉丝,排队提车的劲头就像追流量明星一样。这俩能卖出好成绩,一个是渠道够硬,一个是话题和性价比拉满,俩打法完全不同但都抓住了市场的一个关键点——不是供应链稳,就是用户新奇体验强。
说到供应链,别看现在大家都往新技术、新电动上下功夫,实际上供应链的稳定和对接速度,决定了整车的出货能力。我给你打个比方:研发就像做一道复杂大菜,零件供应链就像是菜篮子里的佐料,要是有哪样没跟上,整个菜就得煮不成。不是车企不想快,而是配件、芯片卡脖子太常见,能连续几个月拿出万辆级别待遇的,最终还是得靠那些后勤保障更靠谱的品牌。
领克900这车也挺有意思,10月卖了七千多台,算是一种稳健代表。有人调侃它是班里那个一直88分的好学生,看似没有特别亮眼,但绝无短板。合资标签逐渐淡化后,市场反馈告诉我们,买大型SUV的消费者,越来越看重的是长保质期和残值保障。咱们刚才翻了下笔记,一家三线市场的修理工提到:领克车开的少,修起来也不复杂,配件还能及时拿到,保养方便,这点老百姓乐意花钱。很接地气吧?这也说明了,即使你配置不爆炸,靠谱才是买家最终抉择的关键。
然后是理想L9,咋说呢,从去年那叫个顶流跌到现在两千多台,差距不小。官方还说是产能在爬坡,理解成量产没上去勉强接受,至少说法还能算个光明解释。但在行业内没几个人信这个,大家更倾向于看成兄弟车型L7、L8和问界M9的内卷,同质化太严重,蛋糕就那点,放一起切,有人多分别人必然少。说句实在话,大型SUV市场也没那么大,吃蛋糕的玩家越来越多,谁都别想躺着赚钱。
我这观点刚开始有点笼统,照搬数据说谁大谁小,后来仔细琢磨才觉得,供应链的影响还不止在交付上,它直接决定价格波动和市场节奏。比如乐道L90的早鸟价其实就是供应链初期压低成本的策略,过后供货变紧,价格也跟着走高,最终消费者的体验影响很大。懂这个,我才意识到,买车不单是选择车型,还得看背后的物流和生产能力。
这时候,不由得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当供应链好成为卖点,意味着未来选车是不是得先看厂家的供应链背景,而不是单纯车型本身?毕竟你扯再多技术亮点,车交不上谁也没用。
前几天我碰见老友小张,他刚提了一辆Model X国产版,激动得不行。这车未来就上,这不更添了大型SUV市场的变量。国产后的Model X,售价控制得怎么样,能不能靠渠道和性能赢得份额,面对沃尔沃最新的EM90,市场会不会水更深?都没人说得准,只能慢慢看。
说到沃尔沃EM90,那几句官方公布的新车参数我翻了下资料,发现一个细节,内部空间利用很灵活,三排座椅可以完全放倒,满足多样家庭需求。你说,像这种细节,对咱们这些有娃的用户,是不是比单纯动力指标更实用?(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自个儿算了下,假设EM90定价在50万区间,保养成本如果和同级车差不多,一年大概得花一万多块,仅仅是保养,油电混合啥的咱暂时不算。比起理想那种家用大屏和智能配置,沃尔沃只多了安全和品牌溢价,这也让消费者面临选择困难症更严重。
绕回到大型SUV市场,实际竞品太多。如果你摸过4S店,知道每款车背景,可能都会感慨一句看脸不如看细节,看细节不如看供应链和渠道。所以,我最近跟同行说,维持月销万辆不容易,尤其在这些大车型中,拼的就是供应链保障和精准用户画像。
给你留个味儿:你心目中的大型SUV,最不可或缺的那个细枝末节是什么?是座椅舒适度,还是后期维修便利?再或者,像我这种怕麻烦的,干脆就想买个不用操心售价涨跌、保值率合适的?说实话,这题我还没想明白。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