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百万买二手路虎,却发现实际里程被调12万公里,是“冤大头”还是行业现状?
二手车市场的故事,说它精彩,其实更像“夜路瞎撞鬼”,谁也不知道下一个主角是不是自己。就比如长沙的林女士,今年盛夏花了106.8万买了台号称只跑了2万公里的二手路虎揽胜。原本新车售价要170多万,一看这辆“准新车”只要一百万出头,还带着“直降五折”的焦香气味,林女士觉得自己捡到宝了。殊不知,这宝,最后差点让她心态爆炸。
买车当天,车行老板把嘴皮子磨得比后视镜还亮,说前车主爱车如命舍不得开,还反复承诺车子保养到位没啥毛病。林女士一听,自己预算也就这样了,不到两分钟决策,把攒了多年的积蓄一股脑砸进了路虎的怀抱。这年头,谁没个豪车梦呢?
问题很快浮上水面。车才开了没几天,林女士就顺利体验了“有钱人的烦恼”:发动机咕咚响、空调不制冷、变速箱想去哪去哪,毛病一个接一个。修一次,钱包瘦一圈,前后投入二十多万,这辆“准新车”却愈修愈衰,几乎变废。
百思不得其解,林女士把车送到专业机构一查,结果令人窒息:车仪表盘显示里程2.6万公里,实际数据12.6万。少跑了整整10万公里,如果路虎有记忆,估计它也会哭:“哥这么辛苦,怎么就被抹去人生?”
林女士带着“打假斗士”的复仇心找车行理论,老板立刻党同伐异,说美规车的里程本就不准,他们收车时也“不知情”,而调表全是别人的锅。修车花的钱?自己掏。调解的记者到场,车行最多同意象征性补点差价,至于维修费用,一毛不出。林女士想拿证据打官司,才发现存证稀碎,美规车历史记录还查不到。律师更是雪上加霜:胜诉概率,几乎为零。
这类套路,多少有点“君子掩耳盗铃,二手车行闭眼调表”。靠信息差赚钱,是很多二手车行不变的发财秘籍。谁掌握了历史数据、故障记录,就能演绎一场天衣无缝的骗局。林女士当初如果多找了个懂行的亲戚验个车,可能就不会掉进坑里。但多数消费者,和她一样,对车仅限于“能开走就行”。到真正醒悟时,合同上字体一小,手头证据一薄,“维权”变成了空中楼阁。
事实上,进口二手车比国产车更容易成“重灾区”。某些车商甚至专注于搜集那些“百炼成钢、表里不一”的货色,调表、翻新、转手,摇身一变化身“天真无瑕”的美利坚小王子登场。买家信了,钱也进去了,痛快一时,痛苦多年。最后发现“水很深”,想维权,其实就是“扑鱼打水”。
林女士的遭遇,没有成为孤例。近些年,二手车市场屡屡曝出假历史、调里程、洗事故等大大小小的丑闻,但真正能维权成功的寥寥无几。多数人一看维权难度,就选择“阿Q精神胜利法”——自认倒霉,继续修车。
车商本事高,打太极推责任,每句话都像古惑仔片尾曲:你情我愿,概不负责。反而消费者在合同签字那一刻,就成了被动“接盘侠”。林女士折腾到今天,钱砸了,心累了,车还卖不掉。剩下的路,只能自己咬着牙,一步一步撑下去了。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这事绝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行业的缩影。市面上到处充斥着调表车、事故车,对信息毫无掌控力的买家,每天都在“买期望,兑失望”。
结局没什么意外:林女士只能走诉讼之路,但胜算渺茫。经历一场现实版的“韭菜收割”后,只好托记者喊话:买二手车,别光拼价格,更要拼眼力和专业。想捡大便宜,最后只会被便宜捡。
小结一下,买二手车,务必专业验车,切莫轻信车行一张嘴。二手豪车,往往是“壳新心老”,千里之行,亡羊补牢,终归还是需要自己的火眼金睛。否则,下一个林女士,很可能就是你自己。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