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刚看到一份行业报告,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市场上的中高端SUV销量增长了大约12%,不少品牌都在拼命推新品。这还只是一个整体数,据我验证(样本较少,非官方统计),个中有不少真刀真枪的市场竞争。B级SUV,差不多价位在15万到25万间的那几款,我试开过,感受很不同。一款是本地自主品牌的隆重系,另一款是合资的老旧推出的新能源改款。
那天去店里,一位销售员跟我讲:你看这两款车,价格相差不大,但驾驶体验差得很,这么对比,你懂的。我点点头(其实我自查车的配置清单,刹车系统、悬挂调校、转向手感,差距还是有的)。一边试驾,一边在心里琢磨:这两款车,别看都差不多的钱,前者的悬挂调得偏软,更适合跑长途,绕个小弯不要太舒服;后者的转向更精准点,操控感更强,但路感也更明显。
对比很明显——实操差别不在外观或座椅,而在调校的用心程度。很多时候,车子灯光、底盘调校、甚至车机逻辑,那点微调,就是开发团队在不断调整的生活品味。你别以为,研发都像洗菜一样,把毛巾一擦就完事了。它比喻成做饭,调味少了,味道淡;调味太多,吃得油腻。研发也是这个道理,怎么在成本控制和性能体验上找到平衡。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新车,都在强调驾控感和静谧性,其实只是在试图用细节骗消费者的感官?毕竟,很多人买车,第一关注安全和舒适,别的,都是装饰。我这话,也许有点刻薄,但真正考虑细节的,少得可怜。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再说说供应链的事。今年,汽车企业的供应链就像一锅硬菜——走铁板烧路线,既要控制火候,又要保证食材新鲜;不然就会出现烤焦或水分流失。芯片短缺,就像临时找不到香肠,别的配料再丰富也没用。解调的慢,导致新车推迟,供应端的博弈变成了生活中的豆腐渣工程。
我以前没想过,很多车型的声调调校其实是真正的底蕴体现。哈弗和吉利,同价位大致相仿,但一辆车的引擎盖下,巧妙调节声音反映了技术工匠的心思。那声音,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恰到好处。似乎,汽车的声色调度,跟一个调音师调吉他一样用心。
你有没有发现,为什么经常踩到油门反应時,车子的反应速度都差不多?这是调校的玩意。这个玩意背后,是工程师对油门响应时间的不断打磨。估算一下,一辆车从踩油门到钢架反应的时间,也就三五百毫秒,基本上只要你踩到底,车子会在一瞬间告诉你:来了。 这个瞬间是不是像极了手机点快门的那一刹那?我猜(这段猜测不一定靠谱),就是调校让响应变得快,也算是技术的隐藏实力。
再次说个邻居的故事,他修车时跟我说:你那车的刹车,挺灵的,反应也快。我一问:怎么调的?他说:调教工艺,就是让刹车线不那么‘软’,踩一点点就开始刹了。这跟我开车跑高速时发现的很一致:调校得越精细,感觉越自然。不是说一装就行,是慢慢通过调试,找到那个刚刚好的点。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里无意中看到一张车间手绘图),那是我初入行业时对一台新车的拆解笔记。其实最直观的一点——在最终的调校上,厂商都是在用心摆平很多细节,从悬挂角度,到气囊压力,再到喷油嘴的微调,每一样都在调出那个理想的驾驶状态。就像你煮一锅粥,泡得时间长短不同,味道差别就大了。
一个我比较嫌麻烦的人,开车很讲究的朋友,曾经跟我讲:你不用追求极致,总得有点‘享受’感。这句话我也认同,但又觉得,享受的背后,是工厂工作人员每天在微调这些细微差别。真是件活儿。
哦,对了,你还会不会疑问:车的耐用性,是不是和这些微调的技术有关?其实我觉得,有点像我们打麻将,调的不好,容易输;调好的,就像掌握了套路——套路不过是长时间打磨出来的经验罢了。
说到耐用性,有个销售讲:车子跑个十万二十万没问题,就是要看你怎么养。很多车的耐用心在于零件的选择和焊接工艺,比方说那满意度更高的钢板,也不只是价格决定的,还有关乎焊接的技术水平。一个好焊工的手法,决定了车身的生命力。
但我还是想说:车子从技术到用料,再到工艺,有时就像一场宴会,其中每道菜都应该技术过关,才能让人满意。这就好比,市场上那些满大街跑的快餐车,它们的调校、用料,都只是应付级别。
最后(这次不能再跑题了),我一直在想一件事——在你看来,未来哪些技术会变得更直观或隐形?我猜(强烈猜测,别太当真)自动驾驶技术,如果能做到无感知差异,其实也就是在不断调校人和车之间的互动,让你几乎不用意识到它在帮你。可别觉得,技术越先进,体验就会越智能,归根到底,还是在优化细节——最细微的,才最打动人。
谁知道呢?也许下一次我试驾新车,最有感触的会是一个微妙的换挡感,或者一个恰到好处的刹车反应,光是体会那瞬间的微调,就够我一整天心情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