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的银根紧绷,最近可没少上头条。翻开那些财报,密密匝匝的数字啊,看得人直犯晕。要我说,最刺眼的还得是那资产负债率,一个个都快摸到七成天花板了。
这事儿,玄妙得很。说它寻常吧,也说得过去,毕竟造车这门手艺,向来就是个“吞金兽”。从立项研发到投产下线,哪个环节不得砸进去海量的真金白银?前期血本无归,指望它立竿见影地赚钱,难于登天,负债率高,也算得上是这行的宿命。你看,无论是海外那些百年老店,还是国内的当红炸子鸡,谁家账本上没几笔“糊涂账”?
可要是说它理所当然,那也未见得。同样是欠债,里面的乾坤大了去了。就好比你借钱,借的是免息的,跟借的是要按期还本付息的,那份揪心程度能一样吗?车企也一样,总负债里面,有“带息负债”和“无息负债”之分。带息负债,那可是实打实欠银行的,利息一分都少不了,这才是判断企业资金链紧绷程度的关键所在。
这么一庖丁解牛,优劣立显。国外那些老字号车企,像通用、奔驰、宝马,带息负债动不动就飙到几千亿,这压力,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反观咱们国内的车企,对带息负债的倚重就小得多。就拿比亚迪来说,人家总负债里,带息负债占比才区区5%左右,这在国际国内的头部玩家里,绝对算是凤毛麟角了。
为啥会出现这种“西强东弱”的局面呢?
究其根本,还是国内外车企发展路数的差异。海外那些老牌劲旅,家大业大,掉头困难,转型步履维艰,对传统融资渠道的依赖性也更高。反观咱们国内的车企,尤其是像比亚迪这种,恰逢新能源汽车的东风,发展势如破竹,自身造血能力杠杠的,对外部输血的需求自然就没那么迫切。
再者,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考量指标,那就是“应付账款”。说白了,就是车企欠供应商的货款。应付账款占营业成本的比重,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车企对供应链的把控力。比重越低,说明车企付款周期短,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越强。国内车企里,比亚迪在这方面就做得有声有色,付款周期是业内最短的,这也侧面印证了它在供应链上的话语权。
当然,也许会有人质疑,国内车企发展神速,负债率又低,是不是因为“摊子铺得太大”?毕竟,这两年国内车市竞争白热化,价格战打得昏天黑地,不少车企都在赔本赚吆喝。在这种境况下,负债率低,会不会是牺牲了盈利能力换来的?
这个问题一针见血,不过,我觉得,也不能一概而论。诚然,价格战是血腥的,但也是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适者生存是铁律。国内车企之所以敢于亮剑,大打价格战,一方面是技术迭代带来的成本压缩,另一方面也是自身财力的底气所在。
更何况,高负债并不等同于高风险。好比人一样,适度的压力能激发潜能,过度的重负则会压垮脊梁。车企亦是如此,合理的负债水平,有助于企业扩张规模、加速发展。但如果负债过高,超出了自身能承受的极限,那就会变成一颗随时引爆的雷。
因此,审视车企的负债情况,不能只盯着数字,更要洞察结构,剖析背后的发展模式和经营方略。就像大夫诊病,不能只看化验单,还要结合病人的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等,才能做出精准的判断。
眼下,全球汽车产业都在快马加鞭地转型,智能化、电动化是毋庸置疑的大方向。无论是“巨象转身”的传统车企,还是“后生可畏”的新势力,都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补给。往后,谁能笑到最后,不仅取决于谁赚得多,更取决于谁的“包袱”轻,谁能在发展的同时,把资产与负债的规模拿捏得恰到好处。这才是问鼎王座的先决条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