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局不够完善、结构不够合理、老旧充电桩技术落后、运营不够规范……”近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以下简称“乘联分会”)发布的全国充电桩市场分析中,在肯定充电桩建设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01、问题桩随处可见 结构不合理
“当时我开的纯电动汽车电量告急,于是按照地图指示来到最近的一个充电站,没想到竟然都是‘僵尸桩’。”深圳电动汽车车主刘先生说到。去年五一期间,他经过长沙高速某服务区时,充电排队时间长达2小时,打乱了他的行程安排,等待充电影响还情绪。
充电桩长期暴露于恶劣环境,导致绝缘老化、充电枪锈蚀等问题。许多充电站的充电桩故障频发,部分设备因维护不及时闲置超过半年。运营商普遍缺乏智能运维系统,故障响应时间平均超24小时。
除了老旧桩、“僵尸桩”外,困扰消费者的还包括充电桩的布局不合理,充电技术赶不上车辆升级的速度。除了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大城市,充电桩及超充桩在数量和布局、质量上较为领先外,一些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充电桩基本以慢充桩为主,快充桩尤其是超充桩极少。但事实上,目前具有超充功能的电动汽车越来越多,也已经逐步从大城市渗透到中小城市。
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结合调研数据指出,当前国内充电桩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充电基础设施覆盖不全,当前高速公路还有10%的服务区未覆盖,乡村充电基础设施覆盖率小于5%;结构不合理,充电设施大多是快充和慢充,无法支持高压超快充的发展;运维成本高昂,无法使用的“哑”设备占比超过30%,数字化程度低,增加了运维管理的难度和成本;传统风冷设备质量差,设备寿命只有3~5年,运营商尚未收回投资就面临更换;服务质量差,“僵尸桩”占比达10%,无法充电,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用户充电焦虑。
02、成本高、盈利难 制约企业运维和布局
“成本高是最大的制约因素。”
快充桩的建设成本比慢充桩高,所以现阶段,充电设备商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只能优选超充车型较多、回笼资金较快、规模较大的城市率先发展快充桩和超充桩。而且,对于超充桩而言,液冷效果和寿命都高于风冷设备,但成本同样较高。此外,一些充电设备商建桩后,限于人力和资金不足的情况,只能委托当地维修力量维护,但时常会出现断档的情况,造成维护不及时出现设备无法使用的情况。
而成本更高的是建站,这也是结构不合理的原因所在。充电站建设成本较高,在今年以来市场投资放缓的背景下,建站的成本是充电设备商不得不考虑的。
“目前充电桩设备商盈利难是行业现状,只有少数头部企业能够连续实现盈利。”头部运营商通过低价抢占市场,部分地区服务费降至 0.3 元 / 度以下,压缩利润空间。行业90%收入依赖充电服务费,缺乏广告、数据服务等多元化收入来源。
03、政策风险:补贴退坡与执行梗阻
2023年后,充电桩建设补贴逐年退坡,中小运营商因资金链断裂退出市场,2024年全国充电桩企业数量同比减少。
老旧小区电力容量不足问题突出。以北京为例,全市接近3成小区无法满足充电桩安装需求,需投入大额资金进行电网改造。且农村地区因电网负荷低,充电桩建设成本比城市更加高昂。
04
行业破局:技术创新与模式重构
要解决充电桩慢充、快充、超充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优化充电桩布局,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认真的市场调研,对用户数量、需求有所了解,才能精准选址,并根据不同场景和用桩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结构布局。
大力推动超充技术与光储充一体化,从车端到桩端都要兼顾,包括新能源汽车充电特别是超充接口标准、通信协议标准、安全标准等,有了标准,就更容易打通不同品牌、不同类型的车辆和充电桩之间的技术壁垒,提高市场上充电设施的通用性和互换性,既能保障行业的规范发展,也能为消费者带来极大便利,使“有桩就能充”成为现实。
此外,推广创新模式亦是破局的重要一环,其中绿小马的移动储充模式成为市场追捧的新型模式。移动储充即通过"固定充电桩+上门充电"的模式,解除了充电桩与车位的强绑定关系,重新定义能源服务半径,把“车找桩”变为“桩找车”,充分提升充电基础设施利用率,融合出行大数据+用户行为分析,最大化利用现有充电资源,提高充电桩使用效率,服务范围拓展至周边十几公里,基本实现服务全场景覆盖,起到削峰填谷作用,减轻电网负荷。
——绿小马移动储充特点——
固定充电桩:
采用快充技术,兼容 98% 以上车型充电需求;
标准化场站建设,实现动态电价调节与设备运维
布局社区、商圈等高频场景,作为流量入口和品牌展示
上门充电:
5.0版本移动充电设备储能83度,支持40kW快充,30分钟响应覆盖全场景;
"桩找车" 模式突破车位限制,削峰填谷缓解电网压力;
多场景适配能力:商务中心、社区、写字楼、应急补电救援等。
对车主:全场景覆盖 + 上门充电,充电成为 “无需操心的小事”。
对运营商:提升固定充电桩使用率,免除电力扩容费用,大幅节省企业经营成本,实现降本增效。
对社会:通过储能平抑电网峰谷差,助力 “双碳” 目标。
通过 "固定 + 上门" 的混合布局,绿小马移动储充构建了一个覆盖全场景的充电网络,为解决充电“最后一公里”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其对储能技术与智能调度系统的应用,推动了行业向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为 V2G 等前沿技术的落地起到积极的作用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行业的痛点本质上是技术迭代、市场培育与政策引导之间的失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打破技术壁垒、重构盈利模式、优化政策执行,并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只有解决这些深层次矛盾,才能真正实现 “车桩协同” 的绿色出行生态。
——加入绿小马,您将站在新能源汽车充电产业风口的前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