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买丰田不买本田,能买本田不买日产。”这一句在汽车圈广为流传的俗语,绝非偶然。它像是老司机们茶余饭后的玄学口诀,背后却映射着日本三大车企在中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的真实地位与发展轨迹。要想彻底吃透这句“江湖传说”,不妨先把表面刷去,再看看里面的鸡肋和精髓。
首先,丰田作为全球汽车行业当之无愧的头号大佬,自带光环出场。丰田的工厂流水线堪称军事化管理,出错率低得让强迫症也甘拜下风。它不是在打造一台台汽车,而是在制造一种传世信仰。坊间盛传“三大硬通货:黄金、石油、丰田。”还有“一车传三代,人走车还在”这种段子,不就是汽车界对丰田可靠性长盛不衰的信仰泡泡吗?这稳定、耐用的形象,既像新年长寿面的开水煮到底,也像小强——客厅被拍了500次,还能淡定爬回厨下。丰田产品线也如一座汽车博物馆,超豪华的丰田世纪、日系豪华标杆雷克萨斯、中坚主力TOYOTA,再到夺得达喀尔冠军的兰德酷路泽,每层每款都踩在细分市场的心窝上。不夸张地说,丰田有种天生的“资产阶级安心感”——买它等于投资未来,转手都有人接盘。
至于本田,这是一家情怀混杂着技术宅味道的公司。如果说丰田是处女座工程师的极致,那本田则是门外冷艳的理工男。许多人说本田只会搞发动机,话糙理却不糙。毕竟,无论是摩托车、农机还是小型飞机,本田的动力心脏都有一席之地。它像个闷声发大财的科研狂魔,“只用自研零件”的固执劲也让技术控着迷。可惜,除了发动机本田其他方面经常被吐槽,内饰简朴到让人怀疑是不是把预算全砸发动机里了。汽车圈也不乏“买发动机送车”的调侃。本田的高端品牌讴歌曾经倔强地想进军中国市场,后来却倒退回去,无奈退场。中低端车型在销售榜单上被丰田按在地上摩擦。你要相信,本田永远有硬核粉丝追随,但要成为全民信仰,它还差一口仙气儿。
最后一道下滑曲线,属于日产。日产曾高喊“技术日产”,一时间风头无两。然而,后来跟雷诺、三菱抱团取暖,终于体验了一把“兄弟山头,祸从口出”的滋味。亲兄弟明算账,技术联盟最后一地鸡毛,人才流失,方向迷失。雷诺、三菱逐渐边缘化,技术日产成了一句尴尬的自嘲。如今日产苦苦支撑着轩逸等低端车型,销量靠着价格战和燃油经济性苟延残喘。在主流市场的存在感和产品竞争力已经落后三剑客其他两员,仿佛是被时代遗忘在街角的“老伙计”。至于高端,连试图“扳回一局”的姿态都鲜见。
其实要分析“能买丰田不买本田,能买本田不买日产”这句格言的合理性,不外乎优先排序背后的风险农业。丰田买的是全套体面——耐用、保值、口碑、售后、技术、品牌国际影像一应俱全,做了几十年保险公司广告的活体。选本田是信仰理工男的技术神话,愿意为发动机多给点精神分。日产,则有点像认命买菜的那类消费者,能省就省,除了价格和经济性很难再多说点什么。
有趣的是,这种排序的背后是人们对“安全感”的诉求在汽车领域的自然投射——买得起丰田,谁愿抛硬币选更冒险的可能?相比较而言,本田作为“技术流派”宗师,仍不乏拥护者,而日产的话,实在没有什么特别值得拿出来炫耀的“绝活”。老话说得好:“茄子西红柿土豆,齐上锅谁香?”丰田这锅老汤头,隔壁的本田日产只好看着流口水。
话说回来,你的选择是什么?优先丰田,次选本田,还是依然对日产心存幻想?在键盘上留下一条评论,也许能帮别人尘埃落定地掏出银行卡……至于答案嘛,其实早在市场数字里写明,消费者用脚做出的选择最诚实。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