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利润降31%!电动车逆势突围

宝马财报最抗跌

面对31.4%的利润下滑,宝马却交出了一份“最抗跌”的财报。

7月31号,宝马发布了第二季度的财报:销售额是339.3亿欧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8.2%;息税前利润是26.6亿欧元,同比下降了31.4%。在慕尼黑总部,气氛有点沉重,但财务总监沃尔特·默特尔却显得很淡定:“我们的商业模式还是稳的。”全球销量和去年基本持平,交付量超过120万辆,背后其实是一场悄无声息的反击战。

宝马利润降31%!电动车逆势突围-有驾

双重风暴与电动转型

双重风暴:中国失守,关税来袭

最近有个数据特别扎眼——中国市场的销量暴跌了15.5%。以前这里可是德系豪车的“黄金地盘”,现在却被极氪、理想、鸿蒙智行这些本土新势力狠狠地“抢了风头”。光是问界M9这一款车,就有超过一半的车主是从豪华品牌换过来的,这说明传统豪华车的“护城河”已经开始动摇了。

另一边,在大西洋对岸,特朗普政府也挥起了关税的大刀。从4月份开始,美国对进口汽车征收27.5%的关税(后来降到15%)。虽然宝马在南卡罗来纳州有工厂,能稍微缓解一下压力,但有一半卖到美国的车还是得从欧洲运过去。这关税一加,直接砍掉2个百分点的利润,相当于几亿欧元的真金白银就这么没了。

电动暗线:每四辆宝马就有一辆是电车

不过,在这动荡的局势中,有一组数字却让人眼前一亮:第二季度纯电车型交付量达到了11.1万辆,累计突破了150万辆大关。也就是说,每卖出四辆宝马,就有一辆是新能源车(包括插混)。MINI品牌更是走在了前面,纯电车型占比已经达到了34.3%,新推出的电动版MINI Aceman也成了销量的助推器。

高端品牌这边也没闲着,全面爆发:BMW M系列销量大涨6.5%,M3和M5功不可没;劳斯莱斯增长了9.4%,依然稳坐超豪华车的头把交椅;MINI全球销量也猛增了17%。当平价车型面临压力时,高端产品线反而成了利润的“减震器”,撑住了整体局面。

宝马利润降31%!电动车逆势突围-有驾

全球棋局:美国工厂的“防波堤”效应

《全球棋局:美国工厂的“防波堤”效应》

“我们在美国本土生产,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关税带来的压力。”Mertl 说出了关键的一点。当奔驰和奥迪因为美国的高关税损失了数亿美元利润的时候,宝马在南卡罗来纳州的工厂生产的车几乎占了当地销量的一半,成了天然的“防护墙”。

更有意思的是各个地区的增长曲线:欧洲的订单已经排到了第四季度,而美国市场却逆势增长了1.4%。在中国市场一度陷入低谷的时候,从5月开始,销量逐月回升,这小小的火苗让宝马看到了希望。

反攻倒计时:40款新车即将登场

齐普策的目光早已越过财报带来的阴霾:“9月的慕尼黑车展上,全新‘新世代’系列的第一款车型iX3将正式亮相,这标志着宝马新时代的开启。” 这是宝马近年来最激进的产品攻势,目标直指未来——到2027年,将有超过40款全新或改款车型覆盖所有细分市场。

为了这个未来,宝马投入了超过40亿欧元的研发资金,重点放在新一代电动平台和智能技术上。当其他竞争对手在收缩战线时,宝马却选择重兵押注未来。这种战略定力,也许就是为什么尽管财报发布后股价只微跌了0.69%,依然接近一年来的高点。

宝马利润降31%!电动车逆势突围-有驾

宝马的“比惨逻辑”

咱们来聊聊德国车企的“比惨逻辑”。

放在整个行业的大背景下,宝马的“抗跌能力”就显得特别明显:

- 大众和奥迪的利润都缩水了三分之一以上

- 奔驰更是暴跌了超过50%

- 宝马虽然也跌了29%(上半年),但在这个“集体掉队”的圈子里,已经算是“表现最好的那个”

这场“谁更惨”的比赛,其实也印证了齐普策的话:“我们才是真正有差异化竞争力的全球玩家。”当整个汽车行业都在风雨飘摇的时候,宝马的三个核心优势——全球化布局、创新能力和技术开放路线,正在经历一场大浪淘沙的考验。

结尾说点有意思的:

中国消费者趁着豪车税新政还没落地,疯狂抢购展车;欧美用户为了电动版MINI排起了长队;慕尼黑的工程师们在保密车间里调试新一代的iX3。这三个看似不相干的画面,其实都是传统豪华品牌在穿越产业周期时的“三面一体”。

当宝马用29%的利润下滑换来了市场根基的稳固,这其实是一场“战略性衰退”。而在这背后,可能正酝酿着一次更大规模的反击。

宝马利润降31%!电动车逆势突围-有驾

传统豪车电动时代保卫战

话题互动:传统豪车还能在电动时代打个漂亮的“保卫战”吗?

**支持方说:**

传统豪华品牌有百年积累,底蕴深厚,全球供应链也是一大优势。虽然它们转型慢一点,但护城河够深,不是那么容易被撼动的。

**反对方说:**

现在电动车的规则已经变了!新势力靠AI、智能科技重新定义了“豪华”,传统车企再怎么努力,可能也跟不上节奏了。

**中立派说:**

短期内肯定会有阵痛,谁先适应谁就赢。关键还得看2025到2027年,那几年的新车大战,才能看出谁是真正的赢家。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