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员流线到集体方盒,中国车企到底“悟了”还是“颠了”?

讲真,坦克300这车,现在已经不是一辆车了,它是一种症状。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狂欢,一种中年男人把后半辈子希望寄托在一块铁皮上的行为艺术。于是乎,整个车圈,就像是被下了降头,一夜之间所有人都开始对着尺子和三角板造车。之前还在研究流线和风阻的,现在掉头开始研究怎么把车壳子焊得更像个集装箱。不装了,摊牌了,大家都是来玩俄罗斯方块的。

为什么?这事儿需要用高深的理论分析吗?不需要。答案就三个字:抄,省事。

坦克300用真金白银砸出了一条路,告诉市场,有一大帮人,他们嘴上说着要去征服星辰大海,实际上周末连小区门都懒得出,但这并不妨碍他们需要一辆看起来能开到月球背面的车。这是一种信仰,一种“我虽然是条咸鱼,但我装备必须是海王级别”的玄学。需求被验证了,剩下的事就简单了。直接把别人的考卷拿过来,换个名字就交,风险无限趋近于零。

这就像修仙小说里,一个主角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又是跳崖又是奇遇,终于炼成了一颗神丹。结果第二天,满世界的二流门派都开始批发“高仿版神丹”,配方就是把六味地黄丸搓成那个形状。他们不求药效一样,只求外观差不多,能骗一个是一个。至于你吃了会不会当场飞升还是原地爆炸,那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把钱赚了。

从全员流线到集体方盒,中国车企到底“悟了”还是“颠了”?-有驾

所以你看,现在市面上的这些“方盒子”,本质上就是一场大型的COSPLAY。有的车企是真心实意在做产品,属于二次元里的高玩,装备精良,细节到位。他们会在坦克300的基础上,把内饰搞得更舒服,把车机搞得更智能,这是正经的“内卷”,对我们消费者是好事。

但更多的,是纯粹来整活的。他们的行为逻辑,就是典型的“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把一个本来卖15万的城市SUV,换个方壳子,加四个铆钉,轮眉给你做得比脸盆还大,然后告诉你,这就是硬派,这就是远方。这玩意儿的越野能力,可能还不如你小区里横冲直撞的老头乐。我作为一个开过几年所谓硬派车的中年人,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真正的越野,99%的时间都在修车和去修车的路上。而这些“样子货”,你真敢开去野,它能直接给你表演一个原地解体。这根本就不是造车,这是在开玩笑!

从全员流线到集体方盒,中国车企到底“悟了”还是“颠了”?-有驾
从全员流线到集体方盒,中国车企到底“悟了”还是“颠了”?-有驾

讲真,我儿子拿乐高拼的那个方盒子,感觉都比某些新势力发布会上那个车结实。

这些企业的心态已经不是“悟了”,而是“颠了”。他们把所有的成本都花在了营销上,请一堆网红去无人区摆拍,文案写得比《三体》还宏大,让你感觉买了这车就能直接进行光速跃迁。结果你真开起来,底盘松松垮垮,隔音约等于无,车机比诺基亚还卡。太阳看了都要一个趔趄。这种行为,本质上不是在造车,是在搭建一个移动的摄影棚。

这种掀桌子式的竞争,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会劣币驱逐良币。当消费者发现,花15万买的“硬派越野”和花30万买的,拍照发朋友圈的效果差不多时,很多人就会选择前者。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对吧?于是,那些真正投入研发,去打磨底盘,去优化三电系统的车企,就成了小丑。同行看了也得傻,我辛辛苦苦考了90分,结果你交白卷得了100分,就问你气不气?

所以,长期来看,这绝对不是好事。今天流行方盒子,所有的厨房都开始做红烧肉;明天流行流线型,大家又一窝蜂改做拉面。那谁还去研究怎么种出更好的麦子,养出更肥的猪?如果一个行业的创新,只是停留在外观的排列组合上,那它最终的结局,就是所有人一起成盒。没有核心技术,没有品牌积淀,风口一过,大家都在裸泳。

写到这我突然觉得,我这个修仙的比喻可能有点蠢,但你别说,还真他妈贴切。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是那种敢于定义潮流,而不是追随潮流的企业。坦克300的成功,不是因为它方,而是因为它在那个价位,给了市场一个前所未有的选择,一个情感和功能的完美结合体。它是一种“开窍”。而现在这些跟风者,它们在学什么?它们什么都没学,它们只是在描红。描得再像,也不是你自己的字。加大加大加大投入去搞研发,这话说出来都像句空话。

所以,最后的结局会是什么?我猜,不会是诞生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品牌。而是当这股风刮过去,消费者审美疲劳之后,留下一地鸡毛。到时候,真正的赢家,不是那些用心做产品的“笨人”,而是那些抄得最快、价格打得最低、最没有底线的“聪明人”。他们会赚一笔快钱然后迅速消失,寻找下一个可以复制的风口。而对于整个行业来说,这不过是又一场热闹的、虚无的、最终被遗忘的狂欢。

就问你怕不怕?但能赢,就是能赢。现实就是这么魔幻。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