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最近汽车圈又双叒叕出大瓜了!要说现在消费者买车有多难,不仅得看配置比价格,还得防着被车企“画饼”——比如小米SU7 Ultra这事儿,简直让准车主们集体体验了把“从期待到幻灭”的过山车。红星新闻5月18日的报道简直揭开了车企维权的新“套路”:准车主退订遭“60天冷静期”卡脖子,律师直接盖章“涉嫌违法”,这瓜咱们得掰开揉碎了聊!
一、花4.2万买“空气”?车主怒掀维权大旗
先给没跟上节奏的家人们补补课。故事的主角贾先生,今年3月满心欢喜下定小米SU7 Ultra碳纤维挖孔机盖版,想着“雷军亲测的赛道级设计”肯定差不了,结果左等右等,提车还得等小半年不说,等来的却是“货不对板”的暴击。
“宣传时说‘双风道导风散热’,提车后拿风速仪一测,风口连风都没有!”贾先生吐槽,自己加入的3个维权群里,少则70人多则数百人,全是冲着“功能性机盖”下单的准车主。最气人的是,小米官网曾信誓旦旦宣称“复刻原型车结构,改变内部气流走向”,结果实车就是个“带孔的装饰品”,别说散热了,连雷军提的“内部结构变化”都没摸着影儿。
“如果知道是花4.2万买块塑料板,谁会当这个冤大头?”一位准车主在维权群里晒出购车合同,选装项里“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赫然在列,如今却成了车主们眼里的“智商税”。
二、小米“冷静期”变“套路期”?律师:这是霸王条款!
面对潮水般的质疑,小米5月7日总算发了道歉信,却给出了让车主更火大的解决方案:要么换成铝制机盖,要么送2万积分——前者等于承认“原版有问题”,后者被吐槽“拿积分打发叫花子”。更绝的是,5月12日起,部分申请退订的车主收到了“60天冷静期”通知,内容翻译成人话就是:
“想退订?先冷静60天!这期间不提车,定金就充公!”
贾先生苦笑说,这通知还是“选择性发送”的:“你不主动找客服闹,人家压根不搭理你,摆明了拖字诀!”对此,德恒上海律师事务所朱晓雯律师直接开炮:“交了定金合同就生效,小米单方面暂停生产还设‘冷静期’,这是强行改合同条款,涉嫌违约!”
她还指出,根据《民法典》,这种“加重消费者责任、限制解约权”的条款本身就可能无效。“消费者不仅能要求双倍退定金,要是能证明虚假宣传影响购车决策,连4.2万选装费都能追回来!”
三、“赛道级设计”变“文字游戏”?律师教你如何维权
这场纠纷的核心,说白了就是“宣传话术算不算数”的问题。小米在广告里大吹“赛道级设计”,却没写清楚具体性能参数,这种“模糊营销”成了争议焦点。北京嘉潍律师事务所赵占领律师点破关键:
“‘赛道级’按常理就是专业赛车标准,现在实车没导风没散热,这不就是挂羊头卖狗肉?”
但维权难就难在“举证”。赵律师提醒,消费者得先证明“宣传内容是买车的关键因素”——比如保留宣传视频、购车时销售强调机盖功能的录音,甚至可以找第三方机构做性能检测。“只要能证明‘没这功能我就不买’,就能以‘合同目的落空’要求退车。”
朱晓雯律师还补充了个“维权技巧”:“选装价占车价近10%,又是主推卖点,这都是间接证据。如果小米拿不出证据自证清白,法院可能直接采信消费者说法。”
四、从“米粉”到“米黑”:一场信任危机背后的行业反思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小米这次翻车让人特别唏嘘。想当年SU7首发时,多少人冲着“年轻人的第一台性能车”买单,如今却因为一块机盖闹得口碑崩盘。有车主在社交平台晒出雷军发布会语录:“我们不惜成本打造赛道级体验”,现在看来简直像句讽刺。
更值得深思的是,“冷静期”这类操作并非个例。近年来车企“先画饼后甩锅”的套路屡见不鲜:理想L9的“500万以内最好SUV”、蔚来ET5的“换电黑科技”争议……消费者花几十万买车,却像在开“盲盒”,出了问题还得跟车企斗智斗勇。
正如朱晓雯律师感慨的:“汽车消费维权成本太高,普通车主哪耗得起60天?与其事后堵漏,不如车企先把‘诚信’二字刻进骨子里。”
五、给准车主的避坑指南:买车如何避免“踩雷”?
最后给大家敲敲黑板,买车时一定要牢记这三招:
1. 宣传话术变合同条款:销售口头承诺的功能,必须白纸黑字写进合同,注明“若不符可退车”;
2. 留痕意识拉满:保存所有宣传资料、沟通记录,最好用录音或聊天截图固定证据;
3. 善用法律武器:遇到纠纷先向12315投诉,再咨询专业律师,别被车企“拖字诀”吓退。
截至发稿,小米仍未对“冷静期”条款作出进一步解释,但维权群里已有车主表示准备集体起诉。这场“机盖之争”到底是个别案例,还是行业乱象的冰山一角?咱们且看后续如何发展。
只能说,车企靠营销博眼球或许能一时出圈,但要想长久赢得市场,终究得靠踏实实的产品力——毕竟,消费者的“冷静期”,可能就是对品牌信任的“倒计时”。
信息来源:红星新闻2025年5月18日《小米SU7 Ultra准车主退订遭遇车企“60天冷静期”,律师:涉嫌合同违约,可要求双倍退还定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