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2025年上半年汽车工业产销数据,1565.3万辆的总销量不仅刷新历史同期纪录,更以11.4%的同比增速印证着中国汽车产业在政策引导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下的强劲韧性。这场由政策红利、消费升级、技术革命共同推动的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汽车市场格局。
政策托底与市场内生动力共振
在"两新"政策持续发力下,上半年汽车市场呈现"生产端稳中有进,消费端活力迸发"的良性态势。6月单月290.4万辆的销量不仅环比增长8.1%,更创下近三年同期新高。值得关注的是,传统燃油车国内销量同比下滑3.2%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以44.3%的市占率实现40.3%的同比增长,标志着产业转型升级进入深水区。
新能源渗透率突破临界点
当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突破45%的临界点,产业竞争进入"技术定义市场"的新阶段。6月燃料电池汽车销量同比激增224.4%的亮眼数据背后,是技术路线多元化布局的初步成果。但需警惕头部效应加剧——比亚迪以30.9%的市占率独占鳌头,前十五强企业合计占据95.1%市场份额,中小车企在智能化、成本控制等领域的突围难度持续加大。小鹏、零跑、奇瑞、吉利、北汽、长安等在上半年的销量同比增速都较大。
品牌格局重构下的生存法则
中国品牌以68.5%的乘用车市占率完成对合资品牌的全面超越,其中法系品牌13.1%的同比降幅敲响警钟。值得玩味的是,特斯拉在出口榜单的滑落(-13.9%)与比亚迪218.4%的爆发形成鲜明对比,折射出品牌溢价能力与本土化战略的重要性。奇瑞以54.8万辆出口量捍卫"出海一哥"地位,而俄罗斯市场41.2%的同比萎缩警示地缘政治风险对全球布局的深远影响。
价格带迁移折射消费升级
新能源车市呈现"哑铃型"结构特征:15万-20万元主力区间同比增长16.8%,而30万元以上高端市场出现负增长。这种结构性分化既反映消费理性回归,也倒逼车企在成本控制与技术突破间寻找平衡点。传统燃油车10万-15万元价格带16.1%的降幅,则揭示出该细分市场面临新能源替代的严峻挑战,但南北大众等车企在燃油车市场的销量陡升,再次证明消费者对合资品牌的忠诚度与信赖度。
重点企业分化中的战略抉择
头部集团集中度提升至92.2%的背景下,上半年比亚迪、上汽、吉利、一汽、长安、奇瑞都同比增长,而特斯拉、华晨宝马、东风、广汽都出现下滑。值得关注的是,"蔚小理"等新势力在MPV市场的集体失守(广汽传祺、上汽大通同比下滑),预示着细分市场竞争进入产品力与生态服务能力的综合较量阶段。而奇瑞、吉利在出口端的强势表现(分别增长3.1%、10.5%),则展现了中国车企全球化布局的新思维。
出口狂飙背后的隐忧与机遇
半年308.3万辆的出口量虽同比增长10.4%,但环比增速放缓暴露出增长瓶颈。奇瑞、比亚迪、上汽构成的"铁三角"占据47.8%出口份额的同时,俄罗斯市场萎缩、欧洲准入壁垒等风险不容忽视,但长安汽车出口势头正迎头赶上。值得期待的是,比亚迪在巴西工厂投产、小鹏进军印尼、长安在东南亚与中东的建厂等本土化战略,正为中国汽车出海开辟第二增长极。
张观评说:回顾上半年汽车产销数据,汽车产业既要警惕政策退坡引发的波动,更要把握电动化、智能化带来的战略机遇。当全球每卖出四辆新车就有一辆贴着"中国制造"标签,中国汽车产业已进入"技术定义标准、生态重构价值"的新竞争时代。如何在保持出口韧性的同时提升品牌溢价,如何在智能化浪潮中建立核心技术壁垒,将成为决定产业未来走向的关键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