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博会体验林肯沉浸式看车方式,突破传统展示让人感受到豪华不仅在外观更在于细节与互动
今天跟公司来进博会,小本经营,主要是来看看新车、找点潜在合作,但逛一圈下来我倒是挺心水的。特别是林肯的展台,给我一种完全不同的感觉。瞧,别的品牌大多是排成队的车,有个展出车模型,讲几句技术参数,谁都懂这套路。而林肯那边一改常规,布置得像个豪华Home Show。打开门,第一感觉就是互动感强了不少。
我一边走一边心想,这种沉浸式到底咋回事?让我觉得不像看车,而像在逛艺术展或者体验馆。工作人员不是过来推销配置参数,也不是说这款发动机多强,而是主动带我绕车一圈。起初我还以为就照镜子看外观,结果他从外观设计讲到内饰理念,顺便问我平时喜欢哪种风格。说起自驾游,话题就变了,他立马把车后备箱打开,展示了两层空间设计,绞尽脑汁解释车顶载物的承重力,连那辆展车的驾驶感都想让你知道。
顺便一提,我刚才翻了下展台资料,看到林肯在内部研发方面的投入其实不少。估算,一辆林肯在供应链上的成本占比大约在55%左右,要知道这比起国产品牌的20多点还高,但也就是说,林肯的零部件夹杂了不少进口,研发流程其实比国内车企复杂得多。在我心里,这种紧密的供应链,像生活中做菜,调味料和食材得讲究精准,不能随便糊弄。
这时我又被带到车内,体验模拟驾驶。所谓沉浸感嘛,就是让你觉得自己已经在开车、在试车。座椅的包裹性真的好,感觉像被抱着似的:这个能靠背调节,那个位置左右也能微调。握在方向盘上,有点像和朋友一起骑车的感觉,特别自然。最神奇的是试语音控制,我瞟了工作人员一眼,他手一挥,示范打开天窗,天窗缓缓开启。这块,真的挺让人感叹:未来车载交互,什么时候才能像手机声音控制一样,瞬间就做到?我猜没那么快,可能还得几年,但体验确实让人心动。
进去的时候,旁边一对夫妻在纠结颜色。客服看我飘过去,就递过一块色卡,照着灯下比,看起来更有质感。他们也似乎被这份用心打动,工作人员建议他们结合家里的风格,避免选深色太沉闷或者浅色太易脏。我当时就想:这算不算一种心动服务吧?毕竟,选车不只看配置,看在意的细节多了,买车的心也更稳。
逛到这里我心中突然冒出一句:豪华啊,不只在外观,不在配置,而是在这些细节上。这让我想到,之前有朋友说,他买车还特别在意质感的手感和内部的用料。我跟他说,豪华车用料虽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体验。有次我坐到朋友的奥迪,发现和我自己开过的车型有点不一样。座椅的软硬和包裹感更舒服,那就是细节在体现品质。
说到供应链,其实我一直觉得,豪华车的供应链比普通车复杂太多。因为,要保证那些高级材料和高端工艺的不能让成本飞升得太离谱。没细算过,这么一想,一辆车的成本分配中,设计费、供应链、研发费都很关键,也就是说品质的提升,意味着大家在料和工艺上都得花钱,不然怎么做出跟别人差异化的东西?不过这也让我不由自主怀疑,这样的豪华,是不是在压榨供应链的利润空间?我猜测,没有数据支持,只是个猜测。
(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无论如何,林肯的体验方式显然走在了前面。那天我还听到一个修理工说:要真想让客户爱上车,光看外形和配置都不够,还得让他们真有互动感。这话真有道理。只是我自嘲一句,逛这类展台,真是脑细胞多耗点费劲,要努力记住哪里舒服、哪里特别。
最后我在想,这种沉浸式体验也带来一个问题:要不要把车都设计成这样,让客户在家里也能一键模拟试驾?不过我估计,还得等个十年八年,技术要成熟,成本也得归零。毕竟,现在的车联网还在半梦想状态。
明天去看竞品,到时候会不会也打出这种互动体验牌?话说回来,你觉得豪华车最吸引你的地方,是外观,还是这些细节互动?我还在边想边猜测,或许真正的区别还在于,用户能不能感受到这些被用心的细节,是不是只有我们行内人才看得到?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