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的傍晚,某城市的4S店灯火通明,销售们靠在白色本田展车旁,无所事事地滑着手机。窗外停车场,展台上几乎没人,倒是挂着“新能源特价”的国产品牌门口挤满了人,工作人员兜里插着登记单,嘴里还在喊:“这批只剩两台,晚了没了!”如果把这一幕拍成纪录片背景,恐怕比“某车企站在挣扎边缘”这个新闻标题还让人感到无力。
如果你是那个本田销售,盯着墙上的业绩表,上一季度的红色箭头直直下滑,从20.9万辆到4.5万辆,你也许会想:这到底是产品不好卖,还是我们招数不灵了?——或者说,我们的好日子,怎么突然全没了?
复盘这三年的变化,其实答案摆在明面上,和你手里的车钥匙一样简单。本田在中国,甚至整个日系品牌的逻辑是:靠低油耗、高可靠性,喂饱了上千万代步用户。有人说,“卡罗拉三年不用修、轩逸小毛病不多、CR-V皮实耐造”,但这套“耐用传奇”,像诺基亚当年乐呵呵地讲着待机时间一样,在新玩家陷入、“手机可以上网玩游戏”之后,优势也变成了包袱。
国产新能源车的崛起,就是打破“省油是王道”的钉子锤。比亚迪、吉利、长安、理想等把电气化和智能化玩得花样百出。就连隔壁邻居老王,不再用“油耗5个多”,而是在小区群里炫耀:“纯电上下班,每月电费才几十块”。和三年前一个月20多万的销量比起来,本田中国现在4.5万的成绩单,像是20年前柯达看着数码相机陷入沉思,内心咆哮:“这世界变得太快了。”
去年有个案件中,车祸肇事的车辆正是国产新能源,查勘时发现车主对车辆各种智能辅助聊得头头是道——语音激活、自动泊车、L2自动驾驶一口气能说出功能清单。提到日系车时,他蹭了一下眉毛:“没啥新鲜玩的,就一辆能跑的车。”能省油的车变成了谁都能制造的平民技能,而智能化和电子配备才是新的“优等生”。
某些本田、丰田、日产的领导此时应该已经背诵过无数“转型报告”,会议室里“电动化转型”、“品牌焕新”、“全球同步研发”成了关键词。可现实,比任何ppt都冰冷。你进本田展厅看看——中控屏还是五年前的尺寸,语音助手反应能把人等到生无可恋。对面国产新能源展厅,7万块的车配自动泊车、安全辅助、语音导航,甚至后排座都有加热,一副“生活需要智能,驾驶也要舒服”的样子。习惯了“销量为王”的合资车企,突然发现自己成了孤岛,操场上全是新来的玩家,规则却变了。
“如果我是当事人”——想象自己今年要买车,手里攥着15万预算,看着秦PLUS和轩逸,二者有各自的优势。但预算里的智能配置、充电便利、空间舒适,拼到最后不是比谁能省几百块油钱,而是谁能让日常生活多几分体验。年轻人精的很,嘴上说爱合资,但钱包还是投票给了该投的地方。
此处,黑色幽默不经意流露:我曾见过标价六位数的本田车在展厅里安静落灰,销售拿着二维码苦笑:“能有客户扫我就谢天谢地了。”“老字号”的坚守变成现实讽刺,价格贵一分,油腻一寸;创新慢一天,市场冷三分。正如我在查案时碰过的典型老手,“不做新事就等着被新事做”,比起恶性事故,这样的市场变局反倒更让人心惊肉跳。
当然,日系车并非全无生路——丰田最近推固态电池,本田也有自研新能源平台,企图“壮士断腕”转身冲锋。但诚实说,从市场反应、研发速度到用户需求,能力和勇气差距都不小。中国市场钟情“大空间”、“高配置”、“智能化”,谁拿着全球版样车来走个过场,终归是“跟不上节奏”的最后一拨。资本只看当下,用户也只买未来,技术转型比情怀更有杀伤力。
习惯了燃油车时代“耐用省心”,在新一轮技术汹涌里逐渐落位成“意愿落后、创新滞后”,也成了现实笑料。如果你做销售、做决策,甚至是消费者,这一轮市场投票告诉你的,是一种时代共谋:不是我们不怀念合资车,是合资车必须先学会爱现在的消费者,不是技术,而是体验,不是情怀,而是更新。否则,“被市场淘汰”就是最温和的判决。
无论是20万的豪车,还是10万出头的家用车,一切都在重新定义。你再回头看那本田的业绩报表,每一条下降的曲线都是用户的选择,也是企业的答卷。结尾不必绝对,毕竟市场总有周期,技术总会更迭。只是眼下,谁还敢相信“岁月静好”?我们都在时代的交叉口,等一场属于自己的变革。你买车会选稳定、还是升级?你更相信老品牌,还是新技术?这道选择题,恐怕很快就不是消费者做,而是车企自己能不能做了。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