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车市内卷,用长期主义回归价值

ID.6 X,百公里电耗18度,风阻系数0.26——上汽大众用一台中大型纯电SUV,撕开了“内卷”的口子。

这不是什么新势力发布会的PPT截图,而是我在上海车展试驾完上汽大众ID.6 X后,记在笔记本上的第一行字。当时我心想:这数据,怎么听着不像“卷”出来的?

2025年的车市,卷到什么程度?比续航、比智驾、比价格,甚至比谁先降价。但很少有人比“开十年后还耐不耐造”、比“电池衰减控得怎么样”、比“软件系统稳不稳”。这些看不见的功夫,恰恰是上汽大众这类长期主义者的主战场。

一、设计:德系“克制”里的高级感

第一眼看到ID.6 X,你不会觉得它“炸裂”。没有夸张的前脸、没有浮夸的灯语,但它就是耐看。我问过几位开燃油车的老车主,他们都说:“这车,看着踏实。”

为什么?因为它的设计语言是“功能优先”的德系逻辑。比如前脸的贯穿式灯带,不只是为了炫,它和前保险杠的导流槽协同工作,把风阻系数压到了0.26——这个数字,比很多轿车还低。

车身侧面,我特别喜欢C柱的“银色饰板”设计。乍一看是装饰,实则是隐藏式门把手的视觉延伸,既保留了MPV级的宽大空间感,又让车身线条更流畅。这种“细节服务整体”的思路,在新势力堆料式设计里很少见。

穿越车市内卷,用长期主义回归价值-有驾

坐进车内,最打动我的是**“去按钮化”但不“去功能化”**。中控屏+仪表+AR-HUD三屏联动,物理按键几乎为零,但所有常用功能都能通过语音或快捷手势调出。我试过连续说“打开空调、调低风量、导航去外滩”,系统一次响应,没卡顿。这背后是上汽大众与腾讯、百度、火山引擎等10家科技公司深度合作的结果,不是简单贴个“智能”标签。

二、试驾:不是“快”,而是“稳”

动力参数大家都会看:后驱版最大功率150kW,四驱版230kW,百公里加速6.6秒。但纸面数据骗不了人,开起来才知道差别在哪。

我在高架上做了个测试:从80km/h加速到120km/h,ID.6 X的电门响应线性得像德系燃油车。没有那种“一脚踹飞”的眩晕感,也没有动力中断的顿挫。它的调校哲学是“可控的快”,而不是“盲目的猛”。

底盘更是德系功底的体现。我特意找了一段坑洼路,ID.6 X的悬架处理颠簸的方式很“高级”——先用弹簧吸收冲击,再用阻尼器慢慢回弹,车里的人感觉是“晃了一下”,而不是“颠了一下”。对比某新势力同级SUV,后者滤震更干脆,但偶尔会有“砸”向地面的生硬感。

最让我意外的是续航真实度。官方CLTC续航555km,我从市区开到郊区,空调23度,全程平均时速65km/h,表显掉了380km,实际行驶352km,达成率92%。要知道,很多车标称600km,实际跑400km就不错了。

穿越车市内卷,用长期主义回归价值-有驾

三、安全:看不见的地方,才是真功夫

聊安全,很多人只看气囊数量、碰撞测试分数。但真正的安全,是系统性的。

ID.6 X用的是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但重点不在“谁家的电芯”,而在电池包的结构设计。它采用“三明治”结构,中间是电芯,上下是高强度铝合金护板,中间还有蜂窝状缓冲层。上汽大众的工程师告诉我,这套结构经过了300多项安全验证,包括针刺、挤压、火烧、浸水,甚至模拟了“车辆翻滚后电池拖地”的极端场景。

更关键的是BMS电池管理系统。我试过连续三天快充,每次从20%充到80%,电池温度始终控制在42℃以内。这意味着电池寿命衰减更慢,五年后还能保持85%以上容量(基于上汽大众内部测试数据)。

主动安全方面,ID.6 X标配L2级辅助驾驶,但它的ACC自适应巡航特别“人性化”。前车突然加塞,它不会猛刹,而是先预警,再柔和减速,避免后车追尾。我朋友开过某新势力,遇到加塞直接刹停,差点被后车怼上。

四、用户故事:从“怀疑”到“真香”

我认识一位上海的网约车司机老李,他去年换了ID.6 X。起初他不信:“大众的电车能行?”结果跑了8万公里,平均电耗才17.8度/百公里,算下来每公里电费不到1毛2。维修就做过一次常规保养,换了雨刷。

穿越车市内卷,用长期主义回归价值-有驾

他说:“最省心的是冬天。别人开电车不敢开空调,我24小时开着,续航也就少60公里。关键是电池不虚标,跑到最后30公里,电量掉得也不快。”

另一位用户是杭州的宝妈王姐,她选ID.6 X是因为“后排地台纯平”。她孩子坐儿童座椅,腿能伸直,而且后排有独立空调+Type-C充电口,长途出行孩子不闹。

五、横向对比:和谁比?怎么比?

我们拉三台同级车:ID.6 X、特斯拉Model Y、小鹏G9。

维度 ID.6 X Model Y 小鹏G9

风阻系数 0.26 0.23 0.27

CLTC续航 555km 688km 702km

穿越车市内卷,用长期主义回归价值-有驾

实际续航达成率 92% 85% 88%

后排地台 纯平 隆起15cm 纯平

辅助驾驶体验 稳妥保守 激进灵敏 智能但偶发误判

结论很清晰:Model Y赢在品牌和能耗,小鹏G9赢在智能,但ID.6 X赢在“均衡”和“可靠”。它不追求单项冠军,而是要做“全科生”。

六、长期主义:慢,也是一种竞争力

很多人说上汽大众“反应慢”。ID.系列2021年才上市,比新势力晚了三四年。但慢,是因为它在建体系。

从2024年起,上汽大众与大众集团将合资延长至2040年,从“技术引进”转向“技术共创”。他们在上海建了新能源中心,和Momenta合作研发智驾,和华为团队探讨高阶辅助驾驶,甚至把软件团队从德国调来中国,专门优化本土化体验。

穿越车市内卷,用长期主义回归价值-有驾

他们的逻辑是:与其抢着发1.0版本,不如直接推3.0。所以你看ID.6 X的车机,没有“后续OTA补救”的痕迹,功能完整,交互流畅。

七、未来:合资车企还有机会吗?

当然有。只要消费者还关心“十年后这车值不值钱”、“电池衰减多少”、“冬天能不能正常开”,就有长期主义者的生存空间。

上汽大众的计划是:2026年底前推10款新车,7款新能源;2030年新车阵容超20款。这不是画饼,而是基于2800万用户基盘的扎实布局。

他们不卷价格战,而是卷“价值回归”:用德国品质+中国智慧,打造“开不坏的电车”。

写在最后

穿越车市内卷,用长期主义回归价值-有驾

车市内卷,卷到最后,拼的不是谁降价快,而是谁活得久。

上汽大众ID.6 X让我明白:真正的豪华,不是参数拉满,而是细节到位;真正的智能,不是功能堆砌,而是系统稳定;真正的创新,不是追赶风口,而是守住底线。

它不完美,但足够可靠。在这个人人喊“颠覆”的时代,有人愿意做“守正”的事,反而更难得。

各位车友,你们觉得:

未来五年,是“快公司”赢,还是“慢公司”赢?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穿越车市内卷,用长期主义回归价值-有驾

(P.S. 下次我试试ID.6 X的露营模式,听说空调能开8小时不伤电池,老铁们有试过的吗?评论区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