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放弃自研芯片背后:算法与电动化的较劲时刻
早上在小区门口碰见老李,他那台比亚迪唐又换新了,边擦车边嘟囔:“你们年轻人整天聊芯片,其实我就关心这自动泊车到底靠不靠谱。”他一句话,把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比亚迪不自己造智驾芯片”新闻拉回了生活原点。
说起来,比亚迪这些年确实有点意思。别家卷硬件、拼算力,恨不得每个螺丝都自己打磨,比亚迪倒好,干脆和英伟达、地平线这种大厂搭伙过日子。有人说这是偷懒,其实仔细琢磨,这反倒像是把算盘打得更精明——毕竟自家电池、电机、电控一条龙都快玩成艺术品了,“易四方”那个四电机架构,上次听4S技师老周讲,说前两天有辆汉EV直接顶着暴雨冲坡,一脚油门下去还真没滑窝。这些底子不是吹出来的,都是一茬茬用户折腾出来的数据。
智能化这块儿,比亚迪走的是“以电促智”的路数。记得去年冬天我表妹提了一台装“天神之眼”的海豹,她最常用的是那个自动泊车——刚开始怕磕着轮毂,每次停车还特意让她爸盯着屏幕看,现在用顺手了,说连商场地下二层那种窄位也能一次进。“它不是光靠摄像头雷达瞎蒙,”表妹说,“据说动力系统跟悬挂还能一起配合刹停,有时候人脑反应不过来,它先一步兜底。”群里有老司机吐槽传统方案遇到极端天气就掉链子,但她那台从没出过岔子。
至于为啥不自研芯片?上个月跟修理厂的小马闲聊,他顺嘴一提:“你知道做个高阶智驾芯片要烧多少钱吗?几亿砸进去,还不知道三五年后市场咋变呢!”他举例,有些品牌搞全栈自研结果卡在量产环节,要么发热大,要么兼容性拉胯。相比之下,比亚迪现在高端车型用Orin-X,中档配地平线征程系列,就跟菜市场买菜一样,高低搭配省事儿。“算法才是灵魂,”小马拍桌,“别看TOPS吹得响,你真跑BEV模型,还得看剪枝和优化。”
还有件冷门事,不少人不知道:去年西南某城市暴雨水淹隧道,好几辆带“天神之眼”的秦PLUS临时切入安全模式,据现场交警转述,是车辆检测到多传感器异常主动降级控制,全程没让司机慌张操作。有懂行的人分析,这就是算法优势——同样硬件条件下,通过百万级数据训练出的冗余策略才敢这么玩命兜底。
也有人担心外部合作会不会被掐脖子。我邻居王叔专修电子元器件,他私下嘀咕:“以后要是哪家供货断链,不怕吗?”其实吧,比亚迪搞的是C平台100%自己研发、B平台对外合作,两手准备。这种混合打法,就是留条退路。另外他们现在主推的数据闭环,比如群友阿强反馈自己的宋Pro偶尔识别不了某段乡村小路,很快OTA更新就解决了。据销售经理透露,这类实时数据回流机制已经覆盖超百万车辆,用王叔的话讲就是“小问题扔进大锅煮,总能熬出点新花样”。
值得插一句,我隔壁楼90后的杨姐前阵买了一台20万出头的新款驱逐舰05,她图的就是价格亲民还能体验L2+辅助驾驶功能。本来担心便宜无好货,用下来发现自动紧急制动和弯道限速都挺灵敏。有趣的是,她吐槽语音助手反应慢,但对智能驾驶却挑不出毛病。“哪怕不用最新最贵的芯片,只要软件调教到位,该有的一样不少。”她总结经验的时候还特意强调一点:养护成本没有明显增加,小毛病远少于上一代纯燃油车(以前常被发动机异响烦死)。
行业八卦也多。我曾听一个资深工程师讲过,他们内部开会经常争论到底要不要追求极致算力。他直言,大部分实际场景根本用不上那么夸张的数据堆积,与其花冤枉钱堆参数,不如把现成硬件榨干再升级软件。他们甚至讨论过,如果未来法规要求加强隐私保护,大规模采集用户行为数据是不是风险更大。所以现在这个策略,更像是在资源有限情况下,把刀刃磨锋利,而不是傻乎乎全套武装上阵。
最后想起前两周维修站发生的小插曲。一哥们儿带着首批搭载“璇玑架构”的汉DM-i来保养,说仪表盘偶尔闪烁故障码。技术员检查半小时发现只是OTA未及时同步导致误报,并非什么核心零部件问题。当时旁边等候区几个等保养的大爷议论纷纷,一个感叹:“这年代啊,新鲜东西多,可只要关键技术抓在手里,就不怕别人指指点点。”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