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只看644.9%的增幅,上汽盈利的“压舱石”找到了!

朋友们,魔幻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但有些魔幻,你得带上计算器才能看懂。

比如上汽集团,一家你以为天天在跟大众通用玩儿二人转的老牌国企,突然交出一份闪瞎人眼的成绩单:第三季度净利润,暴增644.9%。

你没看错,我也没多打小数点。

644.9%,这个增长率,听着就像我楼下小卖部老板吹牛说他一个月卖了一亿包辣条,充满了不真实的快乐。

但人家是上汽,是那个浓眉大眼的共和国长子,这就让人不得不放下手里的瓜,好好琢磨一下,这背后到底是吃了什么灵丹妙药,还是单纯的数学老师喝多了?

别只看644.9%的增幅,上汽盈利的“压舱石”找到了!-有驾

答案可能比你想的更硬核,也更无聊。

因为所有惊天动地的结果,背后都是朴实无华的苦工和一点点骚操作。

首先,你得承认,上汽这波属于是站在了风口上,而且是台风眼。

它背后的大本营,上海,经济数据好得一塌糊涂。

GDP破4万亿,消费增速往上蹿,连外国游客都多了三成多。

这叫什么?

这叫选对了服务器,就算你挂机,经验值都在蹭蹭涨。

当整个城市都在买买买,汽车这种大件消费,自然水涨船高。

上汽跟上海经济的同频共振,就像你和你那考试总考第一的同桌,抄作业都比别人快一步。

当然,环境好只是外因,自己不争气,给你金山也得败光。

上汽的真正底气,在于它终于想明白了两件事:亲儿子得自己带,未来得靠电。

翻译成人话就是,自主品牌和新能源。

前三季度,上汽卖了三百多万辆车,其中自主品牌占了六成以上,超过200万辆。

这什么概念?

就是家里顶梁柱不再是那个金发碧眼的洋女婿,而是自己养大的土著小子。

这块“压舱石”稳住了,船就不会轻易翻。

更猛的是新能源。

卖了108.3万辆,增速44.8%,比行业平均水平还快。

在今天这个不带个“电”字都不好意思出门的时代,上汽这算是把油门踩到底了。

光喊口号没用,得拿产品说话。

你看人家MG4和智己LS6,上来就跟你聊半固态电池和“恒星增程”,翻译过来就是“哥们儿别焦虑了,我这电池既耐用又跑得远”。

尚界H5更狠,直接把华为那套牛逼哄哄的高阶辅助驾驶塞进了一台20万不到的车里。

这操作的精髓在于,把过去只有富哥才能享受的科技,变成了普通人踮踮脚也能够着的快乐,突出一个科技平权,顺便把友商卷到哭爹喊娘。

国内市场杀得血流成河,国外也没闲着。

别只看644.9%的增幅,上汽盈利的“压舱石”找到了!-有驾

欧美又是加关税又是搞汇率波动,摆明了不想让你好好过。

但上汽硬是卖出去了76.5万辆,MG这个牌子在欧洲尤其骚气,终端交付破22万辆,两位数增长。

这就好比你在别人家开的饭馆门口摆摊卖煎饼果子,结果硬是把人家正经大厨的生意给抢了,你说气不气人。

这一切花里胡哨的战绩,都建立在一个最朴素的逻辑上:安全。

造车这事儿,说到底是个良心活。

你可以把车吹得天花乱坠,但用户坐进去,身家性命就交给你了。

会不会开着开着就给你表演个原地飞升,或者在高速上突然跟你玩儿“智驾惊魂”?

上汽显然是被这些问题给问明白了。

所以他们搞了一套叫“健壮身、智慧脑、强劲心”的黑话,听着像健身房教练忽悠你办卡,但拆开看,全是硬菜。

“健壮身”,就是把车造结实。

什么主被动一体安全,什么第二代数字底盘,标准比国标高30%。

还首推“零燃+三电终身质保”,这话撂这儿了:我这电池,要么不烧,要烧了算我的,电机电控我保你一辈子,就问你动不动心。

“智慧脑”,就是搞智能驾驶。

人家是行业里唯一一个同时有乘用车和商用车L4级“双牌照”的。

这说明什么?

说明它不仅能让你在城市里优雅地自动泊车,还能让几十吨的大卡车在高速上自己跑,这种技术积累,就不是随便一个PPT公司能比的。

“强劲心”,就是动力系统。

纯电、插混、增程、燃料电池,全都要。

用人话说就是,不管你是什么口味的消费者,我这儿总有一款能伺候你。

DMH混动发动机热效率干到46.3%,荣威M7一箱油跑2050公里,这是什么续航?

这是从北京开到广州还富余,治好了所有人的里程焦虑。

电池安全更是往死里整。

“魔方”电池的测试时长是国标的6倍,投产到现在零自燃。

跟清陶合作的固态电池,更是从物理结构上就断了燃烧的念想,年底就要量产。

别只看644.9%的增幅,上汽盈利的“压舱石”找到了!-有驾

这种对自己下死手的精神,才能让用户放心地活着。

你以为这就完了?太天真了。单打独斗的时代早就过去了,现在流行的是“拉帮结伙”。

上汽的生态合作,突出一个“不讲武德”。

它跟华为搞了个“尚界”品牌,上汽负责造车,华为负责提供灵魂(ADS 4.0智驾系统)。

生下来的孩子尚界H5,用亲民的价格,干翻了一票自视甚高的对手。

这就是典型的“打不过你就拉着你一起发财”。

跟合资伙伴的关系也变了。

以前是德国大众、美国通用手把手教上汽怎么拧螺丝。

现在呢?

上汽跟大众的合作续到了2040年,要一起开发新车;跟奥迪搞了个新平台,贴“AUDI”标的车用上了中国的技术,实现了魔幻的“技术反向输出”;跟通用也要联合开发近10款新能源车。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以前的老师,现在成了同学,甚至是需要借鉴你思路的合作伙伴。

这背后,是中国汽车工业实打实的崛起。

最后,也是最接地气的一环,营销。

酒香也怕巷子深。

怎么把车卖出去?

上汽的答案是:把店开到你脸上。

MG在全国最繁华的商圈搞快闪店,让你在陪女朋友逛街买奶茶的间隙,就把车给看了。

智己更绝,商超店开到晚上10点,提供地铁接送、上门试驾。

这已经不是卖车了,这是在用海底捞的服务精神搞降维打击。

效果也是立竿见影,智己LS6单店订单和销量蹭蹭往上涨。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上汽那644.9%的增长到底是什么?

它不是一个数字,而是一个结果。

是自主品牌崛起的底气,是新能源赛道狂奔的速度,是技术安全上对自己下狠手的偏执,是合纵连横、打破边界的格局,也是把服务做到你心坎里的精明。

当一个曾经被认为是“大象”的巨头,开始用如此灵活、甚至有些野蛮的方式转身,那它所爆发出的能量,自然是惊人的。

这背后,是一个老牌制造巨头向科技公司转型的痛苦与决心。

而这种转型,才是比那个644.9%的数字,更值得我们关注的东西。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