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ES8试驾完,确实让我对蔚来的底气又多了几分。这次现场排队,凌晨五点多就开始等,有点像追一个热点的感觉——车企说的东西再多,实际能碰到的,还是得靠自己实操。记得有个朋友在场,他打趣说:这排队,都是为了车,真像抢票。这也让我想到:其实很多人在买蔚来,不只是买车,更像是在买一种未来感或者说那份打破传统的冲动。
根据官方数据,ES8的价格从52.8万跳到新款最低不到30万,估算差价超过12万。摆在面前,咱们就会想:这是降价抢市场,还是喊出来的价格?我觉得,行业内的定价策略,有点像拼图游戏——你降价一方面是为了应对市场压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占领心智,从而给自己在竞争中留出空间。但实际操作中,很多车企去拼价格大战的还得考虑供应链的成本控制、研发投入的压力。你要理解蔚来,别光看价格,还得看他们怎么在降成本和保持技术领先间摇摆。
对比起来,同价位的豪华SUV,比如奥迪Q7,空间和配置确实不错,可换电技术、智能座舱的体验,蔚来有点偷巧。其实我觉得,蔚来的核心武器还在换电。现场我觉得,李斌说每一代换电站的使命都不一样这句话虽然有点大,但其实蛮直观的。换电站一方面降低用户切换的等待时间,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规模化管理,稳定供应链。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你觉得,谁更核心——换电站的布局,还是车载的技术升级?我个人偏向前者,毕竟,基础设施的完善才能让新技术变得更用得上。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概念照片,一台换电车旁堆满了专用电池包。这个细节挺让人深思——别以为蔚来只是在卖车,实际上他们把电池的拆装点做得很像工具箱,每个环节都像是拼拼图,维持技术的可持续升级。成本怎么控制?有个粗略临场小计算——假设每块电池成本1500元(估算,技术特点还在变化),每辆车用7块,材料费就得1万多,而且配套研发升级费也不低。这其实是个慢活,但也代表蔚来一直在试图用技术换取后续竞争力。
你会不会觉得,蔚来的价格跳水其实很像在试水温?他们可能在用最猛烈的价格吸引眼球,实际目的还是加快销售速度,缩短库存。供应链压力大,工厂产能只有4万辆左右,还是比较有限。市场要实现月销五万?那是能拼出来的天花板。记者问到未来的产能提升路径,李斌说到合作伙伴加班加点,一脸坚定,但我心里在想:这真能办到,否则,订单和产能的矛盾会不会成为天花板?你猜,蔚来未来还能靠什么,突破这个瓶颈?我一直在琢磨。
销售们的反馈也挺耐人寻味。试驾高峰过了,订单还在继续,但 ——(这段先按下不表)你觉得,用户会不会买得真长久?抑或,像我们预料的那样,买完就变成普通消费者,等待后续车型的新鲜感。我记得一位销售说:锁单大概六七万台,库存少,提车还得等半年。这是不是意味着,市场对车的期待还在,但排队这事,太不环保,也太折腾人。
讲到这,我也在想一件事:超充和换电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竞合?李斌说,超充还得存在,但更重视电池的寿命——其实我觉得,这一点很有趣。现在年轻人买车,除了性能,更看重维护成本和用车体验。电池寿命变长,慢慢会转变消费者对快充的看法吗?我其实没细想过这个问题,可能电池技术和基础设施会形成一种新平衡。
感官体验上,蔚来ES8的空间感真的不错。前排座椅的零重力设计,座椅软硬适中,坐着很舒服。门店的试驾车,失控点到点速度不快,显得稳定。听好友说:感觉比较像在坐云端,特别喜欢那点反应快的深度调校。不过我还是觉得,买车这种事,姑且不谈技术,最现实的还是感受。你会不会因为这份感受去冲动下单?或者,是担心那些虚假的宣传掩盖了真相?得想一想。
蔚来这次搞得挺激烈。降到30万以内,确实像是在绑架消费者的期待——期待它,不光是期待一辆车,更像是期待一种新未来。但回头想想,背后还有不少套路和压力——比如亏损、水军、虚假炒作(这我知道很多人其实心里有数),偏偏,行业大部分声音还不能说得太直。就像有人说,成本那点事,亏不亏其实也不好说——亏,有救,盈利不难,但不盈利就是真难。
你觉得,蔚来下一步,最该关注的是什么?是继续降价,还是技术创新?或者,,是在硬投基础设施上多下一点功夫?我一直觉得,细节才是最诚实的眼睛——比如那台放在测试场的车,从尾灯到门把手,每个细节都透露着一种拼拼凑凑的心思。不管市场怎么变,谁能把细节玩得更精细,谁就能站稳脚跟—
(这段我说了这么多,突然感觉心里有个声音想问:那买车还是在买一种触摸得到的未来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