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佛兰新车难产旧车下线,中国路要断?

新车难产旧车下线,雪佛兰的中国之路走到头了吗?

曾经,雪佛兰在中国车市是年轻消费者心中的“神”,赛欧、科鲁兹等车型一度成为街头巷尾的常见身影。2014年,雪佛兰在华销量更是达到76.7万辆的巅峰,那时的风光无限,谁曾想如今竟成泡影。如今,雪佛兰在中国市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困境,新车项目胎死腹中,在售旧车连续下线,月均销量只剩1000多辆,不禁让人怀疑:雪佛兰的中国之路真的走到头了吗?

新车难产,老车清仓

近,关于雪佛兰新车项目暂停的消息在车圈传得沸沸扬扬。据“未来汽车Daily”报道,雪佛兰多个尚未进入量产阶段的新项目被无限期推迟,包括代号C223的探界者EV纯电SUV、C1YC-2的旗舰SUV以及D2UC-2 ICE的全新探界者燃油版。这些本该在2023年底亮相的新车型,终都落得个“胎死腹中”的下场。不仅如此,现有在产车型如探界者燃油版、开拓者等也即将进入EOP(量产终止)阶段,生产线或将逐步关闭。

雪佛兰新车难产旧车下线,中国路要断?-有驾

与此同时,在售的旧款车型也在进行“清仓甩卖”。以北京地区仅存的两家雪佛兰4S店为例,店内仅剩探界者Plus、迈锐宝XL和创酷三款展车,且力度较大。探界者Plus次顶配车型官方指导价16.99万元,实际落地价格约为14万元;迈锐宝XL更是低至9.99万元起。在社交媒体上,甚至有经销商将探界者Plus的售价压至12万元以下,探界者则低至10万元以内。尽管价格如此低廉,但雪佛兰的销量依然惨淡。数据显示,2025年4月雪佛兰全品牌销量仅1291辆,其中销量好的科鲁泽1057辆,探界者Plus仅89辆,探界者79辆,而纯电车型畅巡批发量更是低至7辆。这种“清仓”式的销售,与其说是促销,不如说是无奈的甩卖。

销量断崖式下滑,品牌影响力蒸发

雪佛兰新车难产旧车下线,中国路要断?-有驾

雪佛兰销量从巅峰到谷底的下滑轨迹令人唏嘘。2014年,雪佛兰在华销量达到76.7万辆,月均销量接近6.4万辆;2019年,销量降至41.35万辆;2020年进一步下滑至20万辆;2023年仅为12.9万辆;到了2024年,全年销量更是只有5.27万辆,月均不足4400辆。2025年,雪佛兰的销量进一步萎缩,1-4月累计销量仅5314辆,4月单月更是跌至1291辆。与巅峰时期相比,销量缩水超过98%,这种断崖式下滑在汽车行业实属罕见。

销量结构的恶化同样触目惊心。目前雪佛兰80%的销量依赖单一车型科鲁泽,这种“孤注一掷”的局面使品牌抗风险能力极其脆弱。曾经的主力车型迈锐宝XL在2024年仅售出2595辆,同比暴跌83%;SUV产品线全面溃败,探界者全年销量仅2800辆,开拓者长期处于月销百辆的尴尬境地。新能源领域表现更是惨不忍睹,探界者PLUS插混版月销从未突破500辆,畅巡纯电车型2024年总销量仅700辆,且大部分流向网约车市场。

雪佛兰新车难产旧车下线,中国路要断?-有驾

销量崩盘直接导致了产能过剩和渠道萎缩。沈阳北盛工厂作为雪佛兰核心生产基地已逐步关停,烟台东岳工厂启动裁员计划。经销商网络更是遭受毁灭性打击,截至2025年5月,雪佛兰在华4S店数量已不足200家,较2018年峰值减少近70%,部分城市甚至出现无店可寻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销量下滑导致渠道收缩,渠道收缩进一步加剧销量困境——正将雪佛兰推向市场边缘的深渊。

产品策略失误与电动化转型失败

雪佛兰的衰落绝非偶然,而是多重战略失误叠加的结果。产品策略的失误构成了雪佛兰衰落的第一个关键因素。2018年,雪佛兰强推三缸发动机车型(如科鲁泽、迈锐宝XL),却因动力弱、抖动明显引发市场强烈抵制,直接导致销量暴跌超60%。与此同时,产品迭代严重滞后,现有在售车型如迈锐宝XL、科鲁泽、探界者等多年未有实质性更新,设计老旧、配置过时,在智能化浪潮中完全落伍。

雪佛兰新车难产旧车下线,中国路要断?-有驾

电动化转型的彻底失败是雪佛兰陷入困境的第二大原因。当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在2024年突破47.6%时,雪佛兰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不足5%,完全错失转型窗口期。雪佛兰早期在电动化领域其实有所布局,2016年就推出了续航超320公里的Bolt电动概念车,并表达了国产化意向。然而,这些前瞻性布局终未能落地,探界者EV纯电SUV一再推迟,直到现在也未见踪影。相比之下,竞争对手如日系的丰田RAV4、本田CR-V以及国产比亚迪、吉利等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迅速崛起,进一步挤压了雪佛兰的市场空间。

品牌定位模糊,沦为“廉价”代名词

雪佛兰原本被寄予厚望,承载着百年品牌的历史底蕴,以及《变形金刚》中“大黄蜂”的酷炫形象。然而,在中国市场,雪佛兰的品牌定位却逐渐模糊,甚至沦为“廉价”的代名词。2005年前后,雪佛兰大打价格战,赛欧起售价直接降到6.88万元,乐骋、乐风等车型也在10万元以内,甚至在2010年,景程这样的中型车起售价也来到10.88万元。降价对刺激销量确实非常有效,但长久来看对品牌是不利的。随着时间推移,雪佛兰逐渐被贴上了“屌丝三宝”的标签,与韩系车一样,向上比不过德日品牌,向下打不过国产车。

雪佛兰新车难产旧车下线,中国路要断?-有驾

雪佛兰在通用体系中的尴尬地位也限制了其品牌向上发展。在通用的品牌架构中,雪佛兰长期处于“低种姓”的位置,许多车型实际上是别克、大宇等品牌的换壳产品,比如科沃兹和科鲁泽分别对应别克的凯越和英朗,迈锐宝XL实际上是别克君威,而乐风、乐骋、赛欧、景程等,都是基于大宇的车型。这种“低配版别克”的定位,使得雪佛兰在消费者心中始终难以摆脱“廉价”的印象,向上突破更是无从谈起。

官方否认退出传闻,但战略调整已现端倪

面对雪佛兰的困境,官方多次否认其将退出中国市场的传闻。上汽通用总经理卢晓曾表示,“雪佛兰品牌退出中国的传言是不实消息”,“不会放弃雪佛兰”。然而,有接近上汽通用的内部人士透露,卢晓口中“不会放弃雪佛兰”的潜台词是“不会放弃雪佛兰的现有用户”,雪佛兰的主要职能将转变为维护用户服务和销售老款车型。未来,雪佛兰的售后保养或将交由同为上汽通用旗下的别克品牌承接。

雪佛兰新车难产旧车下线,中国路要断?-有驾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上汽通用已对旗下品牌进行战略调整,雪佛兰与别克事业部已完成合并,多家雪佛兰经销门店逐步并入别克销售网络。虽然官方多次强调“雪佛兰不会退出中国市场”,但雪佛兰未来的运营模式已发生明显变化,从“独立品牌”转向“低成本运营”,以保障现有用户的正常使用为主。这种调整,与其说是为了“保住”雪佛兰,不如说是为了在上汽通用内部进行资源优化,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更有竞争力的别克和凯迪拉克品牌上。

自主品牌崛起与合资品牌困境

雪佛兰的困境并非孤例,而是合资品牌在华整体式微的一个缩影。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逼近50%,传统燃油车市场份额遭侵蚀,加之品牌定位模糊、电动化滞后等问题,类似斯柯达、三菱、广汽菲克等品牌已陆续退出中国市场。在合资品牌中,美系车尤其处境艰难。凯迪拉克采取的一口价策略,将XT4起售价压至16万元以内,进一步挤压了雪佛兰和别克的生存空间。美系车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仅约5-6%,远低于日系、德系,且大部分销量来自特斯拉,传统意义上的美系车销量已和韩系车相差无几。

雪佛兰新车难产旧车下线,中国路要断?-有驾

自主品牌在技术上的快速提升,也进一步挤压了合资品牌的生存空间。比亚迪、吉利、奇瑞等品牌掀起新一轮价格战,车型价格甚至低至几万元,对合资品牌的入门级车型形成直接冲击。在这种极限施压下,即使大众、丰田这样的一线全球品牌也感到了压力,更遑论雪佛兰。

雪佛兰的未来:转型还是退出?

雪佛兰在中国市场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从目前的情况看,雪佛兰短期内可能不会完全退出中国市场,但长期来看,其命运仍悬而未决。一方面,上汽通用不会贸然让雪佛兰退出,因为一旦退出,势会动摇消费者乃至整个产业链对上汽通用的信心,稳定中美市场的经营对上汽通用至关重要。另一方面,雪佛兰目前的表现已经让上汽通用感到力不从心,需要拿出真金白银来补贴这个曾经的“明星品牌”。

雪佛兰新车难产旧车下线,中国路要断?-有驾

如果雪佛兰能够抓住机会进行品牌重塑和产品革新,或许还有一线生机。比如,雪佛兰可以尝试推出更具竞争力的新能源车型,重新定位品牌形象,摆脱“廉价”标签。然而,从目前的情况看,上汽通用的资源更多向别克和凯迪拉克倾斜,雪佛兰获得支持的力度有限。在这种情况下,雪佛兰的转型之路恐怕会异常艰难。

结语:雪佛兰的中国之路,是终结还是转折?

雪佛兰在中国的跌落令人唏嘘,从曾经的辉煌到如今的边缘化,这中间的教训值得深思。产品滞后、品牌定位模糊、电动化转型迟缓,这些失误让雪佛兰错失了多个战略窗口期。如今,雪佛兰的新车难产、旧车清仓,月均销量不足千辆,确实让人怀疑其中国之路是否走到了尽头。

雪佛兰新车难产旧车下线,中国路要断?-有驾

但雪佛兰的故事或许还没有完全结束。官方的否认、售后服务的承接、部分车型的清仓销售,都显示出上汽通用仍在试图维系这个品牌。然而,未来的路该怎么走?是彻底转型,还是黯然退出?答案或许就藏在接下来的市场动向中。无论如何,雪佛兰在中国市场的这一页,正悄然翻向新的篇章。而这场变革的终结果,我们拭目以待。

#每日汽车资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