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在经销商那边试驾了吉利全新银河星耀6,给我最直观的感觉是,真没想到它的体积能做到4.8米长,开起来并不笨重。说实话,坐进车里,车窗边的那条镀铬饰条闪着淡淡光,瞬间让我脑袋里蹦出一句:这价格,真能做到这个细节?销售员瞥见我用手机照里面装饰,笑着说:这车得多花心思了,咱们工厂这块儿布置挺用心的。
价格算起来,预售价7.98万,确实吸引人。市面上同级别勉强能拿出来比比的,像比亚迪秦PLUS,虽说现在价格低到了6.98万,但银河星耀6的车身尺寸和定位明显向中型车靠拢,轴距2756mm绝不是小数儿。样本有限,我估算它的百公里油耗2.8升(厂家数据,体感可能有点偏乐观),这对一台插电混动来说,性价比还是满高的。对比秦PLUS新能源,后者纯电续航据说也差不多,续航苦短也成了不少人的吐槽点,银河星耀6给了60-125公里纯电续航区间,灵活多了。
我以前觉得吉利这价格屠夫走得偏激进,什么都往低价压总是有点拿质量开玩笑的印象——但今天这车让我收回几句。具体怎么说呢?它虽缺乏全景天幕和复杂智能驾驶辅助(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配置在这价格区间还有多少人真会买单?),但内饰的用料和设计确实高档不少,软座椅做得像棉花糖那样柔软,还带加热通风,真挺像头等舱的。可能吉利这回学聪明了,不能光拼价格,得给你点真材实料。
供应链角度看,我去年去供应厂转了一圈,那会儿吉利他们的雷神AI电混2.0技术团队跟供应商的关系角力挺激烈,抢芯片特别难。咋形容呢,芯片就像抢饭票,大家排着长队,能抢回来多多少少决定研发进度。这套系统方才升级过,功率和续航都被优化,算是对芯片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价格亲民,不是砸钱堆技术,而是优先保证核心配置,舍弃一些可有可无的豪华,比如全景天幕。这算是供应链紧张下的理智妥协吧。
临场小计算了一下,假设7元/升,百公里油耗2.8升,折算下来每百公里油费也就是近20元。天知道新能源用电哪个地方更便宜,这价格摆在这里,长途混动出行成本其实还能接受。反观那些纯电动车,算完电费和换电池后,真心不便宜。你们觉得到底混动和纯电哪个更合算?我自己也没个定论。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了一个不被注意的细节:银河星耀6的中控用的是14.6英寸大屏幕,算起来这尺寸并不算夸张,但画质和响应速度据说用的是7纳米工艺的龙鹰1号芯片(具体性能,供应商没透露,我猜功耗低且响应快——不确定),换句话说,这套系统不卡顿是真的。
但这是否够呢?不少同事吐槽,智能车机现在玩的是生态整合和流畅度,要是系统老是卡顿,谁还想用?银河星耀6颜值不错,直瀑式中网加鹰眼大灯设计,跟沃尔沃里头那个沉稳范儿遥相呼应。可同价位哈弗H6插电混动的科技感可能更爆棚,这两款车你会怎么选?
顺说说我在经销商碰见的修理工大哥,他摇头说:这货油耗理想是挺好,就是万一电池老化了,维保费用能不能扛得住?电混车后期维修还是有坑。这话有点儿扎心,但也挺真实。买车不仅是买新车的几万块,未来的用车成本那才是坑,大家平时都不太细算这块。我蠢蠢欲动是油耗2.8升是真的好,换句话说,通勤和短途出行能省不少银子。
喷一嘴自己,说这机油换得麻烦,我就对混动那复杂东东有点头疼。不像纯燃油车,油门踩下去就是机械反应,混动车得分什么电机、动力管理系统,我一说这些,旁边朋友眼神都飘了——可能只有汽车发烧友才感兴趣。
对比一下同价位的长安UNI-K插混,后者配置更多,智能辅助丰富,但整车价格又贵个好几千。银河星耀6显然是更注重日常实用和经济性。这两台车的焦点是不是个花里胡哨与脚踏实地的选择题?你心里会怎么衡量?
说到这,突然想问你们:如果预算在8万左右,插电混动选个实用且大空间的,银河星耀6值不值得一试?尤其是在国产7-8万级这块市场,车企们是越发拼细节还是简单拼价格更有效呢?
窗外风吹过,车内那个柔软的座椅靠背还能留住一丝温度。或许,这才是吉利银河星耀6要传递的感受,低调实用和经济之外,还有点温情的触感。
我倒是挺想知道,这样的车型,未来会不会有更多智能驾驶辅助加持?毕竟,没了全景天幕,智能体验怎么补回来,这个留白我还得观察观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