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汽车谁才是老大?这个问题可不简单。大家都知道,比亚迪这几年突飞猛进,一跃成为销量冠军。去年全国乘用车市场,比亚迪销售超200万辆,稳坐头把交椅。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将近44%,这个份额,是不是有点让人喘不过气来?我也觉得,单从销量上看,谁都很难撼动比亚迪的位置。
比亚迪的成功,不光是靠电池技术拉开差距。研发其实更像是在修房子——打基础,坚固耐用才行。比如说,比亚迪在磷酸铁锂和刀片电池上的投入,就像是盖房子用的水泥,不开裂、耐用,关乎整栋房子稳定。这些投资其实不会短期就见成效,但在用料上,确实让竞争对手难以追赶。
光有技术还不行,还得会赚钱,渠道也是关键。这两年,比亚迪在二线城市铺得越发扎实,而在一些三四线城市更像是扎根了。之前路过个二线城市的店,就看到排队买车的人不少。你说,这背后是不是有人默默做了大量推销和铺点的工作?我觉得,渠道的深度,一方面确保了销量,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品牌的稳固。
但问题来了。销量高,意味着利润一定高吗?也不一定。因为比亚迪推的车型也便宜,生产成本控制得很好。在那份资料里,我看到他们的单车毛利,估算大概在3千到5千元之间。听起来不错,但这还没有算上研发和广告的投入。反正,至少在国内,市场份额大,话语权强。
但,有个潜在的隐忧是。销售爆发的产业链的压力也在增加。去年,看新闻说到,比亚迪的电池产能还是排在全球第一,但今年一些原材料涨价,比如锂、钴,都让供应链变得更紧张。供应链紧张不一定会影响短期业绩,但长远看,是个隐藏的风险。
想象一下,如果以后锂价再涨个50%,比亚迪的利润会不会受影响?不懂行业的,可能觉得都放在车里,次次涨价都变成消费者买单。翻查些行业报告,觉得比亚迪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转嫁成本,但总归,原料涨价会打个折扣。
说到竞争,零跑我倒觉得是个有趣的对手。它们在性价比上越来越有灵性。你知道的,零跑的车型价格很有竞争力。比如说,去年推出的那款S09,价格不到10万,配置不差,还搭载了自主研发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感觉就像是聪明的农村娃,用最少的钱,叼着大旗走街串巷。
我还记得朋友在微信群吹牛,说:你说这零跑,便宜又能装,还不闹心。一开始我还不太信,觉得这种便宜货和大牌没法比。结果发现,它的三个优点:便宜、配置实用、售后还靠谱——在这个价位,真没几个能和它正面刚。
这样的车存在两个坑。一是质量,不能和比亚迪、吉利那种技术大厂比。有时候开着开着,就是会出点小毛病。二是品牌认知度。老百姓还没完全接受零跑,觉得它平价货,没那种车里有故事的感觉。
说到故事,我就想起去年在门店看到的那款零跑T03、奇瑞智享版、吉利帝豪,都在打价格战。你说这一堆车,谁是真的划算而且真能用?我就觉得,车子买了,实用最重要。价格再低,质量再差,也不能变成买得起,却用不久的那种。
再看蔚来,作为高端智能旗舰,它们没想过要多快抢销量,反而把舒适性、用户体验摆在首位。你进去蔚来的展厅,看到那些座椅、内饰,感觉像在高端酒店一样。倒不是我觉得一定要买豪车,但就是觉得,花了差不多的价钱,能享受个水果拼盘和按摩座椅,这心情真不一样。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在一篇行业分析里,发现蔚来每辆车的平均售价,差不多在55万左右。而且,它在用户圈子里很圈粉。尤其是在城市长时间开,会感受到的差别不一样。那天我朋友叫我去试驾,他说:你坐坐这个,感受一下,觉得比普通车舒服很多。不能不承认,细节决定体验。
问题来了。蔚来这么讲究的车,要大量的投入在研发、设计上。你知道的,研发投入很大,但反而导致毛利率不高。去年蔚来的毛利率大概在8%左右,和比亚迪差不多,但还在不断攻坚。它们背后,投入大,回报慢,是真的烧钱模型。
也有一点点猜测,没太细想过。是不是蔚来把抗风险能力压得不像其他厂商那么猛?虽然技术亮眼,用户粘性也很强,但一旦政策变动,或者量产出现大问题,它们会不会像个高贵的贵族,多看几眼就走了?
你们有注意到,今年红旗也开始拼新品了。天工05一出来,直接跟百万级豪车比拼:轴距2900mm,长宽高几乎都赶超一些豪华SUV。配上76%的高强度钢,让你在不经意间觉得它硬得不一般。线控液压刹车、笼式车身,这些安心指标令人放心。但你会不会觉得红旗这次也是拼硬核,毕竟质量是根基。
我还注意到,红旗天工05还搭配了国潮双强组合,孙颖莎啊,跟车结合,好像变文化IP了。这让我想,品牌越做越文艺,是不是也是一种长远布局?毕竟,现在年轻用户喜欢看得懂的车,不再是单纯的豪华和高大上的标签。
谁才是真正的王者?这问题像吃火锅一样,想一块说不清。比亚迪绝对在销量上领跑,但它像个快餐店,虽然方便但不一定高端。零跑这类性价比车型,像是街头巷尾的美味,适合平时用。蔚来、红旗,又像高端餐厅,专为有胃口的人准备。
而我其实更关心:你会怎么选?买车,不就是在为自己找个安心的归宿嘛。还是说,你早就想好了,买车该看什么?
(这段先按下不表)
顺便问一句,你觉得在谁会彻底称霸市场?是不是还得看车企如何平衡供应链的压力和技术创新?就像你平时买菜一样,东西便宜又好,真不容易。
——
(这文章里,我不敢完全说谁就一定是王者,毕竟,好玩还在后头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