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Pro和Max版交付周期狂缩到6-9周,现在下单年前就能开上新车,基础版依然要等29-32周,产能倾斜预热新款满足刚需用户表现明显

小米SU7Pro和Max版交付周期狂缩到6-9周,现在下单年前就能开上新车,而基础版依然要等29-32周,产能倾斜预热新款满足刚需用户表现明显

我最近关注的一件事,就是新能源车的产能分配问题。这类问题说简单点,实际上很深奥。一线的汽车人都知道,怎么调配产能,基本就是个走钢丝的游戏。

你看,去年年底有个数据,整个小米新能源的产能,按官方说法是月产3万台左右,但实际到每一个经销商手中,可能只有2.5万。有时候差不少,尤其是热门车型,比如SU7。

比如我朋友,他2208的基础版还在等着,预计交付周期还得29到32周。这等待让我觉得特别不合理。没细想过,可能一方面是他们确实在库存老款,另一方面还在悄悄调度产能,为新款预热。

小米SU7Pro和Max版交付周期狂缩到6-9周,现在下单年前就能开上新车,基础版依然要等29-32周,产能倾斜预热新款满足刚需用户表现明显-有驾

不过Pro和Max版就不一样呀。现在交付最厉害,一个月就能下十几台到我手上,基本提前了两个月。那是什么情况?我查了下,关键在北京亦庄那块新能源超级工厂,几乎全部自动化,700多台机器人,压铸、焊接、喷涂,全部无人值守。

我刚才还翻了下朋友的照片,满满一整排,就是机械臂在忙着拼焊车身板件。你说这效率是不是想象中还要快?

自动化带来的生产效率提升,不仅仅是快,更是稳。产能的提升,让月交付稳定在3万台左右,甚至还能应对春节期间的小高峰。

这点对于那些想去年年底前换车的人来说,真是个福音。想象一下,春节回家,装上新车,提前一年多准备,挺爽的。等候周期差距这么大,确实挺奇怪的——Pro和Max版能这么快,基础版偏偏还要等个差不多一个季度。

我为什么这么想?嗯,也许是它们想用产能引导用户,另外还在铺垫新款。毕竟,现在新能源市场竞争激烈,极氪、智界都在频繁推新。

对比上一代,价格差不多,但配置多很多。新款还可能会加推一些配置,那就意味着旧款库存得要逐步清掉。

(这段先按下不表)

换个角度想,这是不是就是一种策略?把产能倾斜给Pro/Max版本,实际上也是在抢市场份额。至于基础版本,慢一点无所谓,反正新款要来的节奏还未定。

小米SU7Pro和Max版交付周期狂缩到6-9周,现在下单年前就能开上新车,基础版依然要等29-32周,产能倾斜预热新款满足刚需用户表现明显-有驾

你们怎么看?是不是那个趁着年底市场热潮折腾一波?我估计,下一步新款可能会在智能座舱和续航方面做文章——之前的爆料说了,可能还会配上新配置版本,像是更大屏幕或者改良的自动辅助驾驶系统。

骗都不用骗,新款的爆料早就传得很厉害,越传越像官宣的味道。

小米在调配产能上,还是比较聪明的。我记得一开始有人说高配利润高,还能折腾技术卖点——这一次就直接优先照顾Pro和Max的交付,这不就是杀个回马枪吗?

再换个角度,比如你说,真要抢年前市场,产能就是王。提前交付带来的是用户信任和数据反馈;基础版慢一点,反正也是为了新款的铺垫。

真要是我,是不是可以再耐心等一等?有个隐隐约约的猜测:是不是新款就要来了?没理由这么快就把旧款给排除掉。

使命感上说,硬要问:你觉得,基础款的堆积库存,是不是也在藏着点什么?我自己是不敢妄下定论,但这确实令人好奇。

(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到配置和价格,差异就挺大。Pro和Max版的配置更牛,续航、智能座舱、甚至是一体化压铸技术,这些硬核背后,成本一定不低。

小米SU7Pro和Max版交付周期狂缩到6-9周,现在下单年前就能开上新车,基础版依然要等29-32周,产能倾斜预热新款满足刚需用户表现明显-有驾

我印象深刻的一次,销售跟我说:这款车的毛利率比基础版高出三成。我当时有点震惊。可见他们在产能调配上,未来也许会优先考虑利润更高的车型。

回头想,市场追逐的,就是这个燃烧的利润点。基础版如果等得太久,用户其实也能明白:就是被策略调控到一个点。

触景生情。其实我还挺喜欢这个区域的,它周围有很少的街区,晚上灯火稀疏。很多准备提车的朋友都在焦虑:等油表快要靠不住了,我还能熬到什么时候?

有时候,想想车厂的生产线,就像一部繁忙的交响乐,不同的声部都有它的节奏。只是,谁的节奏快一点,谁的策略明明白白?这也是我每天琢磨的事。

对了,有没有想过,未来车的交付速度,可能会成为一个标配反映市场优先级的指标?比如Pro版要快,基础版可以慢,每辆车背后其实都暗藏着一个战场。

这股产能差距,除了市场策略,也倒映出企业对未来的信心——自信它的技术能撑起这个布局。

讲真,这个快速交付背后,也让我想到:车辆的质量会不会受到影响?我之前和修理工聊天,他就说:你不用担心,小米的生产线自动化程度高,出问题的几率比以前低多了。

小米SU7Pro和Max版交付周期狂缩到6-9周,现在下单年前就能开上新车,基础版依然要等29-32周,产能倾斜预热新款满足刚需用户表现明显-有驾

这些话让我多了一份信任,也少了一些疑问,但我心里还是有个声音:这样的车,开起来的感觉究竟怎样?

突然想到,要不要猜一下,可能在24个月左右的二手保值率?我自己觉得,不确定,但也还算合理。大不了,反正我知道,开个两三年,还是那辆车,从保值角度看,也不亏。

对比同价位的车型,特别是那些国产品牌,跑得还挺快,但耐用度和配件供应,本身就是个变数。

余光之中,总感觉这次小米的策略,是拼产能,杀价格,同时暗藏着一个新款预热的思路。

真到开车,那心情就变得复杂了:充满期待,又怕变成等车族。至少采购链稳定,好歹让产能摊开来,可能当然会有一些随机变量。

你们发现了没有?下一代可能会在智能化和续航上,玩出一些新花样——别的小米粉丝是不是也在暗中期待?

问题是,像我这种多年观察的,觉得所有的变化,都不是无根的。只是,没想到,产能这么一调配,居然可以牵扯出这么多故事。

目前的悬念还真不少,什么时候基础版也会迎来升级?或者,未来小米会不会搞个基础版快提业务,让用户也可以大摇大摆地提前提车?

小米SU7Pro和Max版交付周期狂缩到6-9周,现在下单年前就能开上新车,基础版依然要等29-32周,产能倾斜预热新款满足刚需用户表现明显-有驾

没人能保证,但我相信,一个品牌的策略,总是在不断修正。

不知不觉,这篇也写了这么多。就是觉得,市场的表象背后,藏着一堆战术和心思。

有时候,开着试驾车的感觉,是不是其实只是看懂了战局之后的一点点滋味?这或许也是消费者的另一种期待吧。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