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阵子和朋友在聊方盒子SUV的销量,感觉现在市场真是翻天覆地的局面。你想啊,钛7才上市两个月,居然立马冲到了月销两万二千台,这速度,不是喊着爆款,我都不知道怎么形容了。朋友还调侃说:这车就像刚钉上电门开啥都快。我笑着说,电门开快是快,能不能稳着跑,还有待观察。毕竟销量一来二去,供应链和产能问题总是跟着,这没一年两年真是撑不住。
想当初,哈弗大狗还稳稳地坐着头把交椅呢,原本以为能再稳几年,结果这次被钛7直接挑落马下,也让人看到市场变化有多突然。按照我跟研发老同事聊的,哈弗大狗那套成熟供应链就像老牌工厂流水线,产能稳定但升级换代难度大;而钛7背后供应链更灵活些,反应快,也敢砸钱抢产能。其实这跟以前我做零件供应时遇到的状况挺像的,老品牌老字号设施设备虽稳定,但面对新物种的灵活迭代,总吃亏。这个干不过年轻人的梗,车企也不例外。
跟钛7比,方程豹豹8的这个月表现简直惨兮兮,我刚才还翻了下笔记,它月销甚至不到五百台,直接和市场主流断了层,连榜单上都快看不到它的身影。记得当时豹8上市时,销量预期我还挺高,毕竟配置堆得够满,颜值也过得去,但市场这么快就给了否定,说明啥?可能是渠道覆盖太窄,或者说它的定位和用户心智未对上,这和我以前做市场调研时遇到过差不多,产品好不好卖,确实和车型合理定位密切相关。奇怪的是,仰望U8L完全不是这种范儿,虽然月销才四百多辆,但在百万级车里,能进前30就够了,说明钱多的买家还是愿意花钱买个面子活儿。
截断个话题,你们有没有发现,新能源在这儿的表现出奇地平稳?比如坦克400新能源,三千多辆,跟硬派柴汽版本差不多,没有特别突出竞争力。这种车型用户可能已经不光看新能源标签,更多的是对品牌硬派形象的坚持。销售告诉我,他们经常碰到这样的客户,问:是不是越野能力和老车型差不多?这其实反映了真正买家对新能源车型还没那么执着,更多还是性能和身份象征之间的平衡。有点意思吧?
再说说那些临近退市的老面孔。捷途自由者,现在连前十五都挤不进去,业绩惨淡到销售们都不愿意多提。你说,这样的车型到底是市场出了问题,还是厂商没打算把它当主力推了?我个人觉得有点两个原因。一是市场需求的变化快,消费者更青睐时尚和科技感强的方盒子款;二是厂商也许在把资源往更热门的车型上砸,导致自由者拿不到活粮。听同行说,这年头,厂家的资金和精力都有限,没份额明显的车,不死也弃养,挺让人心疼的。
跑题一下,昨天朋友从4S店出来,抱怨售后排队时间太长,说:修个刹车灯排到两周以后,真烦人。这让我想到,销量火爆的钛7,要是后续服务跟不上,用户体验崩了,恐怕热度一下子就凉了。毕竟养车体验,这块车企不能忽视,短期抢销量的后台要能扛得住供应链和售后运作压力。
说到供应链,就拿钛7来说,后台供应链弹性其实挺大。理解供应链,有点像咱们平时买米面油,买的是一套组合拳,每个环节都得配合得好。缺了哪个环节,整条线都卡壳。钛7有点像买了一家紧凑型超市,供应商之间配合迅速,产能调度灵活,能快速反应客户需求。哈弗大狗则更像老牌大型超市,货架上东西齐全但重组上架不易。这个比喻有点粗糙,但还是能帮助理解为什么新品牌爆发力强。
再说个数字,钛7这两个月销量差不多4万台,光是单车供应链成本(粗算)预计在10万人民币左右,整个市场的现金流轻松带起来。但我不确定的是,这样高产能的快速扩张,是否会因原材料涨价带来利润压缩?这一点,也许厂商们比我们更头疼。
你觉得这波方盒子市场重洗牌之后,下一步会向哪里去?是更多品牌投入更多竞争?还是像以前的SUV市场,逐渐回归理性?像猛士M817这样小众品牌突然发力,能不能吃住这口味?不确定。
对了,最近我还看到,坦克500新能源和北京越野BJ30表现稳定,但没什么爆发力,像是守着老客户慢慢过日子。这种策略会不会是个坑?毕竟市场变化太快,守旧也许就是被淘汰的开始。
总结说回来,我觉得这次销量排名背后除了市场偏好变化,更多是厂商供应链管理和产品策略成败的体现。有点像老话说的,打铁还需自身硬,只盯着销量排行没意思,深入看产品质量、服务配套和渠道运营,这些才是支撑销量的底层力量。
不过啊,这还真是一个挺折腾人的行业。你有没有想过,一辆销量爆表的车,背后其实可能是无数人加班到半夜,各种协调和妥协,才保住了产能?生产线上的工人说不定比咱们更操心。
顺便问一句,你身边有没有哪个身边朋友刚买钛7的?用起来到底怎么样?我倒挺好奇真实感受的。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