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车评人陈震的一场直播互动,直接把小米YU7推上了热搜。
起因是有粉丝纠结“要不要把小米YU7当作人生第一辆车”,陈震笑着给出建议:“喜欢您就买喽!”
但随后评论区有人追问:“那你自己买不买?”
他瞬间收起笑容,斩钉截铁地回应:“不买!”
短短两句话,让网友炸开了锅——为什么他对小米SU7和YU7的态度天差地别?
要知道,小米YU7可是号称“国产Model Y杀手”,整车尺寸比特斯拉Model Y大一圈,轴距3000mm、双电机四驱691马力、标配激光雷达,24.59万起的预售价更是让年轻人直呼“真香”。
可陈震这句“不买”,似乎给这份狂热泼了一盆冷水……
陈震的“双标”态度,恰恰揭开了小米YU7的三大矛盾点,每一个都戳中新能源车主的痛点!
1. 买得到≠开得上:产能焦虑让人“爱不起”?
小米SU7的火爆让工厂产能拉满,标准版提车周期长达4 - 5个月,甚至有人调侃“现在下单,明年才能开上”。
而YU7作为定位更高的SUV,上市后必然面临更严峻的交付压力。
陈震作为资深车评人,或许早已看透“饥饿营销”背后的无奈——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花二十多万买车还要苦等半年,新鲜感早被消磨殆尽。
更扎心的是,高配版溢价严重,顶配直奔30万 + ,这时候Model Y 的现车优势立刻凸显。
2. 参数王者≠体验王者:底盘争议成最大隐患?
YU7 的纸面数据堪称 “六边形战士”:691 马力碾压 Model Y 高性能版, 激光雷达、智能生态互联更是吊足胃口。
但 B站实测视频却曝出猛料:底盘调校偏硬, 过减速带时颠簸感明显, 后排乘客容易晕车!
这让人不禁联想到小米 SU7 早期用户吐槽的 “座椅舒适度不足”。
陈震这类专业车手,对驾驶质感的敏感度远超常人,也许正是底盘表现让他选择 “避雷”。
毕竟再炫酷的屏幕,也比不上每天通勤时的舒适体验。
3. 为信仰充值≠为生活买单:品牌溢价正在反噬?
小米 SU7 车主曾自嘲:“花30万买BBA, 车标替我说话;花30万 买 小米,我得替車说话。”
这一句话在 YU7 身上更加赤裸裸——当价格逼近30 万 , 消费者开始用豪华品牌标准审视小米。
高盛虽然看好 YU7 的市场前景,但报告中也不忘提醒 “需警惕过度依赖粉丝经济”。
陈震的不买或许在暗示:当狂热褪去,小米必须直面灵魂拷问: 靠手机生态圈吸引到" 米粉 " 是否愿意为一辆没有历史积淀的新豪华 SUV 持续购买?
陈震的不买宣言,看似是对一辆汽车否定,却实际上揭露了新能源市场残酷真相:参数大战终将回归理性消费。
Y U 不是不够好,但当特斯拉 Model Y 月销5万辆,比亚迪持续屠榜时,新势力留给试错空间越来越少。
如果你正为“是否购买Y U 纠结,不妨问自己三个问题:能否接受半年提货周期?是否愿意为尚未成熟技术支付费用?三十万元预算是否非 小米 不可?
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点赞过千,下期深挖 小MI Yu七与模型y 生死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