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裁员两万,巨额亏损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引发热议

日产这回是真要动刀子了,可不是小修小补那种,直接挥镰割麦,两万人得另谋生路。

这牌子,怎么说也算得上是车坛的常青树了,如今却落到靠“瘦身”续命的地步,这背后的门道,可比咱们肉眼瞧见的要深多了。

明面上看,财报这玩意儿,数字是铁证。

日产裁员两万,巨额亏损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引发热议-有驾

赤字高悬,2024财年净亏损,用“断崖式下跌”来形容都算客气了。

销量也跟着遭殃,全球卖出去的车勉强三百多万辆,直接逼得日产祭出裁员这把杀手锏。

可咱要是再咂摸咂摸,日产走到今天这步田地,真就是一句“运营不给力”能概括的?

恐怕没那么简单就能下定论。

先说说中国这块“兵家必争之地”。

这几年,中国车市,特别是新能源这块,简直是坐了窜天猴。

比亚迪、吉利、奇瑞、长安,一溜儿自主品牌,跟下饺子似的冒头,而且个个都练就了一身绝活,在智能化、电动化这方面,把一众合资品牌甩得连尾灯都看不见。

日产裁员两万,巨额亏损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引发热议-有驾

反观日产,在新能源这块慢悠悠,燃油车又显得暮气沉沉,除了轩逸、天籁、逍客这几位老将还在勉力支撑,就没啥能拿出手的新玩意儿。

数据这东西,最实诚,今年头四个月,日产在华销量同比滑坡近四分之一。

这可不是挠痒痒,直接说明日产在中国市场是真的有点“失速”了。

再瞅瞅美利坚这块“票仓”。

美国市场对日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架不住日产在那旮旯的品牌感召力,跟丰田、大众比起来,总觉得缺了点啥。

再加上拳头产品老化,竞争力大不如前,库存积压得像小山似的。

为了清库存,只能挥泪大甩卖,利润空间被挤压得不成样子。

日产裁员两万,巨额亏损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引发热议-有驾

这还没完,鹰酱又祭出关税大棒,简直是火上浇油。

所以你看,日产的窘境,既有内因,也有外患。

内因是转型迟缓,产品迭代跟不上趟,没能紧跟市场的步伐;外患则是竞争白热化,政策风向转变,市场环境对它越来越不友好了。

有人寻思,之前日产想跟本田“联姻”,是不是就能逢凶化吉?

这事儿就更有嚼头了。

本想着抱团取暖,结果本田狮子大开口,想把日产变成自己的全资子品牌,这搁谁身上能忍?

这就好比俩哥们合伙做买卖,结果一方想把另一方吞并,这还咋往下处?

日产裁员两万,巨额亏损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引发热议-有驾

眼下,日产换了掌门人,还精简了机构臃肿的组织架构。

这释放了什么信号?

说明日产内部也嗅到了危机,想要刮骨疗毒。

但是,换帅、精简架构就能药到病除吗?

恐怕没那么乐观。

裁汰冗员,关停厂房,短期来看,确乎能压缩成本,但长远来看,会不会削弱研发实力和创新力呢?

要知道,汽车行业可是个技术导向型产业,没有源源不断的研发投入,很容易被时代的车轮碾压。

日产裁员两万,巨额亏损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引发热议-有驾

再者说了,裁员关厂也会动摇军心,甚至催生社会问题。

毕竟,两万这个数字,牵涉到多少家庭的柴米油盐啊。

当我们把日产的困局归咎于“运营不力”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背后是不是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

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每一个浪潮都对老牌车企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日产的遭遇,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众多传统车企的共同写照。

单看今年前四个月的销售数据,日产在华的表现着实令人揪心。

它能否在中国市场重整旗鼓,将直接左右它的命运。

日产此刻的处境,宛如一位久病缠身的病人,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它需要时间来蛰伏,需要耐心来积蓄力量,更需要找准病灶,对症下药。

而这剂药,不仅仅是裁汰冗员,关停厂房,更需要的是技术创新、战略转型以及对市场脉搏的精准把握。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