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出口量猛增,为何国内消费额不升反降?
如果你最近关注汽车行业,可能会看到一个“冰火两重天”的奇特现象:一边是汽车出口屡创新高,今年1-9月出口已达495万辆,同比增长14.8%;另一边却是国内汽车消费额同比下降,10月份汽车消费额4255亿元,同比降了7%。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看似矛盾的现象。
先来看看出口的火爆场面。今年前九个月,中国每卖出5辆车,就有1辆是销往海外的。这个比例在五年前还不到4%,如今已飙升至20%以上。墨西哥、阿联酋、俄罗斯是中国汽车的三大出口目的地国,其中墨西哥以41.07万辆的成绩成为中国汽车出口第一大目的国。而在欧洲市场,比利时人和英国人最喜欢买中国电动车,今年1-9月,比利时就进口了22.35万辆中国新能源汽车。
那么问题来了,出口这么旺,为什么国内消费额却在下降?
第一个原因是,车企的出口策略正在调整。回想2022-2024年,俄罗斯曾是中国汽车出口的核心市场,2024年中国对俄罗斯的汽车出口量达到115.8万辆。但2025年俄罗斯市场发生了剧变,1-8月中国对俄汽车出口量同比暴跌55.9%。俄罗斯提高了汽车进口报废税,导致中国汽车在当地终端售价上涨10%-15%,竞争力被严重削弱。车企们不得不寻找新市场,而开拓新市场需要时间。
第二个原因,出口的汽车虽然数量多了,但均价却在下降。2025年中国汽车出口均价为1.7万美元,低于2023年的1.9万美元和2024年的1.8万美元。这意味着车企在“以价换量”,用更便宜的价格抢占全球市场。价格低了,即使销量增加,总额也不一定同步增长。
第三个原因,可能与国内市场的消费信心有关。尽管10月份汽车生产增长了11%,但消费者捂紧了钱包,购车意愿不强。同时,国内车市价格战激烈,各家车企为了争夺市场份额,纷纷降价促销,这也拉低了整体消费额。
不过,在一片降声中,有一个领域异常亮眼——新能源汽车。1-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267万台,同比增长28%。在出口方面,新能源汽车更是主力军,1-9月出口量达232万辆,同比增长52%。上海外高桥港区海关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监管的汽车出口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超六成。
新能源汽车之所以能逆势增长,离不开中国车企的技术积累和创新。比亚迪的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技术,小鹏的XNGP、华为的ADS 2.0智能驾驶系统,都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竞争力。
那么,面对国内消费额下降的局面,车企们该如何应对?
从长远看,中国汽车产业正从“走出去”向“走上去”转型。这意味着不再仅仅把车卖到国外,而是在当地建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销售服务体系。奇瑞在西班牙设厂,长城汽车巴西工厂竣工投产,这些都是中国汽车产业全球化布局的典型案例。
同时,国家政策也在引导汽车出口从“量”向“质”转变。四部门发布公告,明确自2026年1月起,将对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实施出口许可证管理。这一政策将有助于规范出口秩序,遏制低价竞争,推动中国汽车品牌在全球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当前汽车消费额的下降很可能是转型期的阵痛。中国汽车产业正在经历从追求规模到追求质量的关键转变。随着中国车企在全球市场布局的深入和品牌价值的提升,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仍然值得期待。
对于消费者而言,现在或许正是购车的好时机——车企们为了吸引客户,提供了更多高性价比的选择。而对于投资者来说,则应该关注那些在技术创新和全球化布局上有长期战略的车企,它们更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