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发动机谢幕:700万台"中国心"背后的兴衰启示录
这个车,有点意思——准确地说,是这些搭载三菱发动机的车,曾经很有意思。
各位车友,今天咱们不聊新车,而是聊一个时代的背影。
2025年7月22日,随着沈阳航天三菱合资关系的终止,"国产发动机教父"三菱彻底退出中国生产业务。
这意味着,曾经占据国产车30%发动机份额、累计装机超700万台的"三菱动力",正式成为历史。
---
一、"教父"的黄金年代:逆向开发与国产车的救命稻草
"三菱凭一己之力养活了半个国产车圈"——这话真不是夸张。
上世纪90年代,自主品牌还在技术荒漠中摸索。
比亚迪、吉利、长城等车企,要么直接采购三菱发动机,要么以4G6系列为蓝本逆向开发。
沈阳航天三菱的4G6 MIVEC系列、东安三菱的4A9涡轮增压系列,成了国产车的"万能模板"。
学姐说车:
- 技术降维打击:三菱的SOHC(单顶置凸轮轴)结构简单可靠,维修成本低,完美匹配当时国产车的低成本需求。
- 逆向开发教科书:长城初代哈弗H5的GW4D20柴油机,就能看到三菱4D56的影子;
比亚迪早期F3的1.5L发动机,更是直接复刻三菱4G18。
- 公务车背书:帕杰罗V33的6G72发动机被武警部队广泛使用,民间口碑直接拉满。
---
二、巅峰到谷底:14.4万辆的幻灭与电动化迷途
2018年广汽三菱年销14.4万辆,然后?跌冒烟了!
欧蓝德国产化后,凭借"20万级超选四驱"的卖点,确实让三菱短暂登顶。
但转折点来得猝不及防:
慧眼识车:
1. 联盟内耗致命伤:雷诺-日产-三菱互相掣肘,广汽三菱6年无全新车型,末代产品阿图柯竟是换标埃安V,这操作气得蹦起来!
2. 电动化龟速:2023年自主品牌新能源渗透率超40%,三菱却连PHEV(插电混动)都没铺开,纯电车型更是PPT画饼。
3. 质量口碑反噬:2000年"刹车油管事件"后,三菱在华始终没重建信任体系,对比丰田的"开不坏"标签,差距立现。
数据说话:
- 2022年广汽三菱产能利用率仅16%(丰田同期超80%)
- 2024年沈阳航天三菱净亏损6252万元,发动机业务彻底沦为包袱
---
三、日系车集体焦虑:三菱的退场只是开始?
天塌了?不,这只是日系阵营的多米诺骨牌之一。
2025年上半年数据:
- 丰田83.77万辆(+6.8%)——靠混动硬撑
- 本田31.51万辆(-24.2%)——电动化产品线青黄不接
- 日产27.95万辆(-17.6%)——e-POWER水土不服
亲身体验:
开过三菱欧蓝德和比亚迪宋PLUS DM-i的车友都懂:
- 油耗:欧蓝德2.4L百公里9L油 vs 宋PLUS DM-i亏电5L
- 智能化:三菱车机还停留在CarPlay时代,比亚迪DiLink已经能打原神(虽然没必要)
---
四、启示录:外资车企的"中国生存法则"变了
劝退?不,是时候重新理解中国市场了。
1. 技术输出模式失效:中国品牌已完成从"学生"到"对手"的蜕变,三菱发动机技术已无壁垒。
2. 电动化不是选择题:大众砸70亿欧元研发MEB平台,丰田bZ4X降价5万求生,慢一步就是生死线。
3. 本土化2.0时代:特斯拉上海工厂95%零部件国产化,比三菱"合资卖发动机"的模式更彻底。
车主故事:
郑州张先生的欧蓝德跑了15万公里无大修,但换车时选了理想L7:"三菱的机械素质没得黑,但全家人都想要冰箱彩电大沙发。
"
---
结尾:时代不会说再见,但历史会记住
700万台发动机,是三菱留给中国汽车的遗产,也是自主品牌逆袭的注脚。
当比亚迪DM-i、长安蓝鲸、奇瑞鲲鹏成为新宠,我们或许该对这位"教父"道一声:谢谢,再见。
最后灵魂拷问:
如果三菱2018年就all in插混,结局会不会不一样?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