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的手机可能都被一个视频刷屏了。
画面里是一起发生在高速公路上的交通事故,看得人心里直发毛。
一辆轿车在最左边的快车道上开着,速度不慢,据说是120公里每小时,结果没留神,一下子就撞上了停在路边的一辆工程车。
这种速度下,撞上一个结结实实的大家伙,后果可想而知。
视频里,那辆轿车的车头瞬间就烂成了一堆废铁,引擎盖直接飞了,挡风玻璃也碎得像蜘蛛网一样。
看到这,大家心里估计都咯噔一下,觉得车里的人肯定是凶多吉少了。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所有人都惊掉了下巴。
就在大家以为悲剧已经发生的时候,撞得面目全非的轿车驾驶室,居然基本保持了原来的形状,没有发生严重的挤压变形。
更让人不敢相信的是,车主自己从车里出来了,身上只有一点轻微的擦伤。
这位车主大哥的心态也确实是好,惊魂未定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哭天喊地,而是掏出手机,对着自己这辆“战损版”的爱车拍了张照片,发到朋友圈给大家报了个平安。
这一下,网上可就炸开锅了,大家都在问,这到底是什么车,怎么能这么结实?
简直就是马路上的“坦克”啊。
很快,答案就揭晓了,这辆车是福特的蒙迪欧。
这位车主后来在和4S店沟通保险理赔的时候,还明确表示,下一辆车,他还要买蒙迪欧。
这不是广告,这是一个普通人用亲身经历做出的最真实的选择。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会不会就是个例,碰巧撞击的角度比较好,运气成分占了大多数?
但如果我们去网上搜一下就会发现,蒙迪欧因为“硬”而出名,还真不是头一回了。
就在去年,云南的昆磨高速公路上,也发生过一起非常惊险的事故。
那里的地形很复杂,山路崎岖。
一辆蒙迪欧因为失控,直接从一个将近六十米高的陡峭山坡上冲了下去。
六十米是什么概念?
差不多有二十层楼那么高。
车子在几乎是垂直的山壁上不停地翻滚、碰撞,最后才停下来。
当时赶到现场的救援人员,心里都做好了最坏的准备。
可结果又一次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车主同样只是受了点轻伤,自己从车里爬了出来。
更关键的一点是,在经历了这么严重的坠落和翻滚之后,车门居然还能正常打开,这说明整个车身的框架结构都没有散架,为车内人员留出了宝贵的生存空间。
如果说一次是运气,那么接二连三地发生这种车毁人未亡的奇迹,那就不得不让人认真审视这辆车本身的安全设计了。
那么问题来了,这辆车到底为什么能这么结实呢?
现在市面上的车,都在比谁的屏幕大,谁的沙发舒服,谁的冰箱能制冷,好像汽车成了一个移动的客厅。
这些东西确实能让我们的出行变得更舒适、更有趣,但我们不能忘了,汽车最根本的属性,还是一个交通工具,它的首要任务,是把我们安全地从一个地方送到另一个地方。
安全,才是一辆车最大的豪华。
我们来仔细看看蒙迪欧的“家底”。
它之所以这么硬,核心就在于它的车身结构和用料。
它用的是一种叫做“高强度笼型车身”的设计。
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点专业,但理解起来很简单。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用非常坚固的钢材焊接起来的笼子,把驾驶员和乘客都保护在这个笼子的中间。
当发生碰撞时,车头和车尾这些部分会通过变形来吸收冲击力,但这个核心的“笼子”会尽最大可能保持完整,不让外部的撞击侵入到车内。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蒙迪欧整个车身上,超过600兆帕的高强度钢材占比达到了48%,它的运动版车型更是达到了52%。
这还只是基础,真正厉害的,是它在一些关键部位的用料。
比如我们常说的A柱,也就是挡风玻璃两侧那两根斜着的柱子,它在发生正面和侧面碰撞,尤其是翻车的时候,对保护车内人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蒙迪欧在A柱、B柱这些地方,用上了一种叫“马氏体钢”的超级钢材,它的抗拉强度,达到了惊人的1700兆帕。
这个数字可能很多人没概念,我们来做个对比。
现在市面上大部分同级别的家用车,A柱用的钢材强度大概在1500兆帕左右。
就连一直以安全闻名于世的豪华品牌沃尔沃,在它的旗舰车型XC90上使用的硼钢,强度也“只有”1600兆帕。
这么一比,你就能明白蒙迪欧这1700兆帕的含金量有多高了。
正是这硬邦邦的“钢筋铁骨”,才在文章开头那场时速120公里的撞击中,为车主撑起了一片生命的空间。
光有好的材料还不够,还得有科学的设计和严苛的测试来验证。
在这方面,我们国内现在也有了自己非常权威的“考官”,那就是中保研(C-IASI)。
这个机构是独立于汽车厂家之外的第三方评测机构,它的碰撞测试标准非常严格,甚至比国家标准还要高,被很多人称为是汽车安全性的“照妖镜”。
很多车在别的测试里成绩不错,但到了中保研这里就可能会“现出原形”。
而蒙迪欧在中保研的测试中,关于车内乘员安全的核心项目,比如正面25%偏置碰撞、侧面碰撞和车顶强度,全部都拿到了代表着最高评价的“G”,也就是优秀。
这就像一个学生,在最难的考场里,把最难的几门课全都考了满分,含金量十足。
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背后是厂家超出常规的投入。
据说,长安福特在研发这款车的时候,主动把整车碰撞试验的次数,在国家法规要求的基础上又增加了50%以上。
而且,他们测试时用的假人也考虑得特别周全,不光有标准的成年男性假人,还有模拟不同年龄、不同体重的乘客,小到襁褓里的婴儿,大到身高一米八八、体重超过二百斤的“大块头”,都要确保在各种复杂的事故场景下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
这种近乎“偏执”地追求,最终换来的,就是一次次真实事故中,车主能够安然无恙的底气。
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地方,才是真正体现一个车企责任心的地方。
毕竟,车上那些花里胡哨的配置,最多是锦上添花,而坚固的车身安全,才是雪中送炭,是那个在关键时刻能救命的“1”。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