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灵动的人工智能豪车刚刚驶出春熙路步行街,空气里混杂着新车漆的气味与人群好奇的目光。成都八月的热浪还没退去,展馆11号馆H1106的LED屏上,几乎所有的摄像头都对准了那台全新小鹏P7——C位出道的AI“明星”。你可能会想,这种科技秀到底是豪华轿跑的新物种还是下一个泡沫?再或者,假如你正站在春熙路,收到那辆“智能轿跑”的钥匙时,第一反应是拿它拍短视频还是找最近的充电桩?
这个时刻,距离我第一次见到会自己停车的汽车已经过去不到十年。那一年,自动泊车系统时不时闹罢工,还需要人类像黑客一样重启车机。如今,小鹏P7和它身后的“AI全明星阵容”似乎把未来提前落地了,还全程配备故事感和武装到牙齿的技术词汇。今年成都国际车展,小鹏把AI“改变世界”作为主题,带着全新P7、G7、2025款X9、MONA M03和最新人形机器人IRON,组了个阵仗——足够让同行分分钟陷入“科技攒局焦虑症”。
你如果此刻坐进小鹏P7的驾驶席,短时间内可能会有点不适应:三颗图灵AI芯片,有效算力2250TOPS,硬邦邦的参数如货币指数涨跌曲线,能推动VLA+VLM大模型本地运行——就是那种传说中的能理解预测你“要干嘛”的人工智能。如果非要用大白话拆解,这台车的“大脑”比十年前的巡航导弹还要会思考,“小脑”反应速度是同级车的两三倍,上个弯不带喘气,自动避让湿滑路面,就像育儿专家追着娃娃护航。
细看这场车展的技术派对,展区不止有摆拍和彩灯,还有些扎实的证据链。比如小鹏自研的图灵AI芯片和配套的枪击电池包、5C超充系统。这些,不光是让新车能10分钟补能525公里那种“充电一根烟,远行到重庆”的爽快,更是小鹏持续“自我造血”的底气。Q2财报里,营收182.7亿元,交付超十万台车,毛利率冲到17.3%——数据虽冷静,但它们是少有能让工程师睡得着觉的数字。
事件背后,那些数据和参数只是一层皮。更深层的逻辑,是“成规模、能赚钱、舍得花在研发”这三个字。新车型——G6、G9、X9、MONA M03 Max,P7+旗舰Max,都是在连续改款的节奏中推出的。累计交付、每月新纪录、车型升级,其实是靠一整套产业链和研发团队的辛苦“搬砖”换来的。看起来风光,其实不是一群穿西服的人拍脑袋定个指标那么简单。
在这种看似顺风顺水的叙事里,会有人知道“黑暗面”吗?比如任何一颗AI芯片并不能让驾驶者避免选择障碍:是用它来躲避一只突然窜出的橘猫,还是提前算好高速的堵点选择导航路线?或是某个深夜,辅助驾驶突然要求你“接管”,你会发现AI也爱调皮,不肯承担全部责任。成都街头的首批交付火爆,爆款轿跑一夜间大定破万,但每一笔订单都藏着用户对“智能变革”的期望与风险。
小鹏在主动安全上的新突破,比如全球首发的“湿滑路面AES”,属于过去三电技术里难以企及的安全冗余。能否自动避让施工路段、湿滑掰弯,归档到日常活生生的用车场景。也许有天AI能对你的驾驶习惯“评头论足”,或在数据归档时,幽幽弹出一句:建议您慎用地板油,昨天又差点连环倒车。讲真,这些“智能”有时比老婆还啰嗦。当然,职业视角看,这些啰嗦编织出的场景,是让日渐麻木的路人与司机重新找回“车要保护人的安全感”。
自嘲一句:把AI装进轿跑和MPV,不见得能让每个人都活得科技感爆棚。我的职业弊端是爱钻牛角尖。参数再高,体验再拉满,总有人吐槽“人工智障”。但工程师的春天,永远在不断“自己把自己推翻”的技术迭代里。
顺着行业逻辑继续推演,小鹏X9的全球化战术和与大众合作的战略升级,大概率会让国内AI汽车的影响力在海外再抬一格。不是每个国产品牌都能走到这一步——也不是每一次技术合作都能“润物细无声”。全球累计21,701台的海外交付,是账面数字,也是场景故事:可能是一辆在印尼下线的X9,第一次感受到潮湿空气和不同于中国驾驶习惯的路况挑战。
细究到最后,技术的变革,企业的现金流和规模效应,都只是行业丛林里的生存法则。真正想问的是:当AI驱动的汽车成为大多数人的伙伴后,下一步行业要解决什么?是让AI拥有“情感共鸣”,学会鼓励苦逼司机,下班晚点别焦虑?还是彻底突破人类驾驶员的边界,让车成为你生活的物理延伸?
不妨开放一个问题,留给现场春熙路的车主和屏幕前的“技术理想主义者”:如果AI轿跑既能预测你的疲劳,也能评估你的驾驶行为,甚至在不远的将来变成“有思想”的出行伙伴——你会希望它继续升级,还是更希望握紧方向盘,体验在“人对机器”的最终较量里,谁才是这场变革的主角?
无人能给出完美答案。我只知道,每一场技术发布会的结束,都只是行业新故事的开始。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