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周销量创新高,比亚迪小幅回落,小米表现突出

下班那天,我坐在值班室的铁皮桌前,手边摊着一份沉甸甸的销量汇总表,指尖下无数冷硬的数字在灯光下排列着。除了窗外远处偶尔驶过一辆有点陌生的新能源SUV,夜就像没有剧情的老片子,死气沉沉。但局里有一种“案发现场”的味道——今年新能源周销量又创新高了,总销量51.4万台,渗透率55%。空气里混杂着一点电流、塑料和人类焦虑的新鲜气味。如果把中国汽车市场看成一宗悬案,新能源的又一轮扩张,像是一枚无人认领的指纹,印在所有人面前。

证据链很简单:8月最后一周,销量51.4万辆,新能源28.5万辆,渗透率55.4%。比亚迪成绩依然亮眼,但与“大盘”步调不一,王朝与海洋系列69140辆,小幅下降。新能源这碗饭,不是只有一家做主。方程豹系列和仰望也有些磕绊;腾势销量降到2370。特斯拉本周12480辆,Model Y掉了点队,Model 3冲了一步,喜忧参半。小米继续高歌,一周卖出11870台,几款主销新车增幅都超过四成,一副不讲武德的架势。

理想蔚来、零跑小鹏、鸿蒙智行……每个品牌都像卷宗里的分案点,堆在一起,数字、车型和变化明明白白跑马灯一样追着走。有人逆势,亦有人腰斩。问界品牌的M8,环比增长超过两成;小鹏的M03倒是卖得顺风顺水,G9徘徊在谷底。至于诸如智己、岚图、极狐、极氪这些名字,仿佛凶案现场那些被遗漏的小细节,有时一闪即逝,有时又藏着关键的突破口。

我时常想,渗透率55%这是什么概念?案情放在2020年,可能是天方夜谭,如今却成了常态,甚至“下沉市场”都被新能源刷了个遍。对燃油车而言,这也许是脚踝上的电子监控和最后一杯清茶。价格已降无可降,油车的“尸体”还没冷透,电车就已经大摇大摆地继续降价,理由从续航革命换到智能驾驶,再到售后生态,仿佛电池里装的不止是电,还有每个车厂的雄心和赌注。

惯例提个案子:一家连年老牌合资燃油车近期在二手市场慌不择路,五六年的老车刚过手,残值率跌得跟跳水冠军似的。再看看身边不少新能源主编都偷偷摸摸抛掉了油车,转投电车怀抱,倒不是图那个续航,更多是怕眼睁睁看着自己手里的“砖头”贬成“沙子”。这不是夸张,是真实。

新能源周销量创新高,比亚迪小幅回落,小米表现突出-有驾
新能源周销量创新高,比亚迪小幅回落,小米表现突出-有驾
新能源周销量创新高,比亚迪小幅回落,小米表现突出-有驾
新能源周销量创新高,比亚迪小幅回落,小米表现突出-有驾
新能源周销量创新高,比亚迪小幅回落,小米表现突出-有驾

从事后分析,周度销量狂飙,几大变量无非这几个:厂商集体冲量、新品效应、刺激政策、小城市市场普及率提升。比亚迪和小米的步伐其实没慢,特斯拉在新款Model 3上使了狠劲,理想和蔚来趁着新品“上新鲜”,零跑、小鹏在细分市场挖洞。很多人想不到,真正把新能源渗透率从40提到50、55、甚至60的,不是前沿科技,不是限号政策,而是三线县城小镇打工人们的选择——买辆能充电、开着顺的代步车,然后在老旧小区、单位厂房加装一根慢慢悠悠的充电桩。

冷静拆一拆销量结构,其实每一组数据背后都是理智与赌性齐飞。问界M8本周突然放量,背后是厂家大促+终端暗补双发力打的“特例”;小米SU7、YU7涨势像极了网红爆品首发——但这类势头扛得住几周还得看需求消化。理想i6销量只有三台,不如街口包子的日销量,换在厂方内部会议得写检讨。极氪MIX卖到只剩两位数,阿维塔11、智已LS7干脆泯然众车。“卷”的尽头,是库存的冒汗和人事的焦虑。

不得不小小自嘲一下:咱这种职业盯销量多年,早学会防脱发、防哈欠、防过度乐观。行业里流传一句话,“新能源渗透率每升一个百分点,行业里都要死掉几打油厂品牌”,这总结起来倒有点像体检报告上被“特殊标志”圈出来的那一行:你不必恐慌,但也别轻视。

新能源周销量创新高,比亚迪小幅回落,小米表现突出-有驾
新能源周销量创新高,比亚迪小幅回落,小米表现突出-有驾
新能源周销量创新高,比亚迪小幅回落,小米表现突出-有驾
新能源周销量创新高,比亚迪小幅回落,小米表现突出-有驾
新能源周销量创新高,比亚迪小幅回落,小米表现突出-有驾
新能源周销量创新高,比亚迪小幅回落,小米表现突出-有驾
新能源周销量创新高,比亚迪小幅回落,小米表现突出-有驾

说到底,新能源汽车的突破,确实不是单纯技术决定,价格、补贴、供给端饱和、用户下沉,新规章新生态,每一寸增长都像法医手里对比指纹的细致工序——排除了环境因素,剔除了个案异常,剩下的才是真生长。而作为旁观者,我们能看到的增长只是短周期,一个周、一个月、一年。但对终端买家来说,每台车都是要陪自己三五年的“家庭成员”,手里的投入是真的,未来的不确定也是真的。

话说回来,把销量当案子追,剩下更多的其实是留白。渗透率下一个台阶,智能驾驶、换电、平台开放,哪些会搅局走向剧情高潮?谁能想到几年前的燃油王者,如今成了拍卖场上的“老嫌疑人”;又有多少主打高科技的“新贵”,未来会不会成为别人口中的韭菜车?

留一句问题收尾——本周市场在规模和渗透率方面相对乐观,但“新能源的天花板到底在哪儿”?等技术棱角磨平、品牌扩张结束,那个属于普通用户的幸福底价和行业的最后“尸检报告”,我们还需要多久才能看到?毕竟,光鲜背后的细碎音符,总归需要时间耐心去辨认。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