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这名字,圈里人几乎无人不晓,大半年前我还和一个做4S店的老朋友闲聊,他说:你知道吗?李书福掌控的吉利,现在已经是那个当年没几个人看好的‘乡下土豪’变成了世界级玩家。他话里的那份惊讶,我是能理解的,因为这条路走得不容易。
咱得先说说时间节点。1997年,一辆不起眼的吉利自行车开始转变,20年后,2020年吉利控股集团持股沃尔沃,就这样把世界汽车巨头拎在手心。这个跨度,实在让我觉得,别光盯着那些天天喊着安全第一,技术领先的品牌,吉利这种扎扎实实靠业务做起来的,才更值得咱们多跟踪。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记得有一次在吉利的研发中心,现场的工程师对我说:车企的安全,不光是碰撞测试成绩好就算,更多是车的结构设计和供应链的保障。说安全,得先说供应链稳定和原材料品质。这话听着挺实在。
说到供应链,吉利这块其实挣扎了不少。想象下,车企采购就像做一道复杂菜肴,主料稳定是基础,但佐料不行,味道绝对会打折。吉利早期在供应商磨合上吃过亏,不同供应商的零部件质量参差不齐,当年那个三包压力大到能压塌一家公司。这里我不得不自我更正,我之前说过吉利这条路顺风顺水,完全低估了他们起步阶段车企对供应链的管理复杂性——这不,一位行业内老维修师曾跟我抱怨:吉利早些年修车,零件不配套,修起来贼麻烦。
不过靠这种矮子里拔高个的方式苦练内功,吉利倒是真练出了点东西。先不说沃尔沃,那车的安全系数已经不用多说。咱说说吉利自家的博越,价格在10-15万区间,实际操控感和车身刚性上,明显比同价位合资车能打一点。这里面,吉利用的钢材和焊接工艺就是从沃尔沃学来的,供应链升级后,零部件的质量通病明显减少,也就是说,安全不是喊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不过很多消费者对这点理解有限。我前几天问了个熟悉新能源汽车销售的朋友:你碰到的客户里多少会真正看重底盘和钢材?他苦笑一句:基本一半都不怎么关心,更多是看配置和价格,买车感觉像买手机,外观和功能第一。这又让我思考,车企再怎么强调安全,最后落到用户手上,还是得靠消费者的教育。
说起用户心理,吉利能走到这一步,离不开对市场的精准把握。记得2015年那个版本博越刚上市时,我去试驾,忽然一个销售笑着对我说:你看咱们车开出去,不用太多花哨,实打实的东西更能打动老百姓。他那句话,反倒让我想起了我大学时候住的那个老式小区,墙上裂缝贴补得实在,可至少房子不倒。
顺便说一嘴成本,这事大家经常忽略。百公里油耗,维修保养,包括车险,都捆绑成了车辆使用成本。拿博越来说,官方给的油耗是7.5升/百公里,但我这次一线采访时,有车主透露自己实际跑下来大概是8.3升/百公里,毕竟路况不同。维修费用,按照我粗算的保养周期内零配件价格,平摊下来比部分合资品牌便宜10%-15%,这个差距,真心不少。
这部分成本差,也是吉利从被人嘲笑的地位中逐步逆袭的关键。不是简单拍拍胸脯说我们安全,而是用供应链的成熟、研发环节的细致和市场实际表现撑起来。供应链上的自我突破,我觉得就像老话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没有稳定合适的零部件,车企再有创意也白搭。
说到这里,有个我没细想过的东西浮现在脑海:吉利未来如果再启动新的品牌进军高端市场,这个供应链和研发的压力会不会呈几何级别增长?毕竟,越往顶端,用户的容忍度越低,安全的天花板也越来越高。(这段先按下不表)
回头想想那些一直靠喊口号做广告的车企,确实有点心累。比如某些品牌,打安全牌就跟打广告似的,效果呢?用户骂声连连,销售和售后压力狂飙。我甚至有客户跟我吐槽:他们说安全,其实我是担心那机器会不会半路抛锚。这话重不重?我觉得挺重。
最后抛个问题给大家:你们在看车时,更愿意信赖哪种车企?那些嘴上说得漂亮但常常掉链子的广告牌,还是那些虽然从起步时被人嘲笑,但用20年慢慢磨出真功夫的传统车企?这其中的安全感,到底怎么建立?汽车行业的这盘棋,可能没你想得那么简单。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