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疯传“比亚迪负债5316亿,可能成为汽车界的恒大”,吓得不少车主和股民直冒冷汗。 但翻开比亚迪的账本,你会发现这场“暴雷恐慌”更像是一场误会,比亚迪和恒大根本不是一个世界的玩家。
比亚迪的5316亿欠款里,90%都是不用付利息的“霸王条款”
比亚迪2024年总负债5316亿不假,但其中90%是“无息负债”。 比如欠供应商的2000亿货款,属于“先拿货后给钱”的商业信用;预收消费者的368亿定金,属于“车还没造,钱先收了”的行业规则;还有190亿员工工资,属于“按月发薪”的正常操作。 这些钱不用付利息,本质是比亚迪在产业链上的话语权体现。
真正要付利息的银行贷款,比亚迪只有285亿,还不到总负债的6%。 对比恒大暴雷前70%的高息贷款,比亚迪这点利息支出,用存款利息就能覆盖,账上1549亿现金,光吃利息每年就能赚19亿。
每天进账4.6亿,比亚迪的印钞机比恒大靠谱多了
2024年比亚迪平均每天卖出1.17万辆新能源汽车,每天进账4.65亿现金。 这些钱不仅够付工资、买材料,还能剩下3.6亿自由现金流。 反观恒大暴雷前,每天要倒贴1.37亿利息,卖房回款却越来越少。
更硬核的是比亚迪的“晚付早收”绝活:供应商愿意给141天账期,消费者却提前交定金。 这种“两头吃”的操作,让比亚迪的现金循环周期是-15天(先收钱再付款),比特斯拉的28天、上汽的45天更牛。
造车和盖楼根本不是一回事
恒大2万亿负债砸在卖不出去的土地上,比亚迪5316亿负债变成了30座工厂、2万项专利。 2024年比亚迪研发砸了542亿,刀片电池让自燃率降了90%,DM-i混动油耗只有2.9L。 这些实打实的技术,换来了302万辆的年销量,比特斯拉多卖34万辆。
再看资产质量:比亚迪6862亿资产里,2496亿是工厂设备,1034亿是技术专利,卖不出去还能改生产线。 恒大的土地储备? 2023年直接减值2000亿。
藏在补贴里的真相:比亚迪其实比财报更赚钱
有人说比亚迪净利润300亿里,政府补贴占了一半。 但2024年比亚迪拿到的新能源补贴其实只有82亿,真正的大头是“隐形补贴”,深圳政府帮比亚迪垫了六七成新员工工资,西安给建厂补贴,合肥给用地优惠。 这些地方政府的“抢企大战”,变相给比亚迪省了200亿成本。
更狠的是产业链控制:自研IGBT芯片让成本降了40%,自产刀片电池比外购便宜30%。 这些“黑科技”让比亚迪单车利润达到9400元,虽然比不过特斯拉的6.8万,但吊打蔚来、小鹏等亏本卖车的玩家。
供应商被逼降价10%,暴露了比亚迪的软肋
2025年初比亚迪要求供应商降价10%,暴露了暗雷:应付账款周期从127天拉长到141天,部分供应商210天才能拿到钱。 对比行业平均60天的账期,这种“拖款战术”正在透支供应链信任。
更危险的是利润越摊越薄:2024年毛利率从22%跌到20%,净利率从5.2%降到4.9%。 卖得最多的海鸥车型,利润率已经跌破3%,全靠走量硬撑。 反观特斯拉Model Y,25%的毛利率还能再降价。
转型高端的阳关道,挤满了BBA和特斯拉
比亚迪现在最头疼的不是负债,而是品牌冲高屡战屡败。 售价80万的仰望U8,2024年只卖了1.2万辆;腾势N7上市三个月就降价7万。 高端化烧掉的百亿研发费,换来的市场份额还不到5%。
低端市场也在失守:五菱缤果PLUS砍到8万区间,哪吒L续航超比亚迪却便宜2万。 2025年第一季度,比亚迪市场份额从38%跌到35%,价格战再也打不出新天地。
王传福手里还有三张底牌没亮
第一张牌是海外市场:匈牙利工厂2025年投产,专供欧洲的“海豹”车型,卖价比国内贵50%。 泰国基地生产的右舵车,已经拿下东南亚15%市场份额。
第二张牌是技术授权:丰田用比亚迪的三电系统,奔驰买走了刀片电池专利。 光这两项技术输出,每年就能躺赚20亿专利费。
第三张牌是光伏储能:2024年比亚迪储能电池出货量冲进全球前三,这块业务的毛利率高达35%,是造车生意的两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