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一聊起国产车,比亚迪绝对是绕不开的话题,甚至可以说是咱们心里的一个骄傲。
销量一路高歌猛进,从一百万到三百万,再到如今朝着更高的目标冲刺,甚至一度把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头把交椅都给坐上了。
每当在国外新闻里看到比亚迪的名字,心里头那股自豪感是实实在在的。
这说明咱们中国自己的汽车工业,是真的站起来了,能跟世界顶尖高手掰手腕了。
不过,就像一个家里最出息的孩子,他的一举一动,大家看得也最仔细。
最近,市场上的一些数据和声音,也让我们这些关心比亚迪的普通人,开始琢磨一件事:在这一片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繁华景象背后,比亚迪是不是也遇到了一些“成长的烦恼”?
这可不是说风凉话,而是真心希望它能走得更远、更稳。
咱们先从最直观的感受说起,那就是车卖得到底怎么样。
比亚迪的王朝系列和海洋系列,特别是像秦、宋、元、海豚这些车型,在十万到二十万这个价位,那简直是“乱杀”,性价比高,技术也过硬,过去这个价位都是合资车的天下,现在几乎被比亚迪打得没了脾气。
靠着这股强大的“群众基础”,比亚迪才能迅速地把销量规模做起来。
但这就像盖楼,地基和腰部楼层盖得又快又好,可顶层的高端部分要是迟迟盖不起来,那这座大楼的高度和价值感,终究是有限的。
现在的问题就出在这儿,当很多家庭想消费升级,买一辆二十五万、三十万甚至更贵的车时,会发现比亚迪给的选择,似乎有点跟不上趟。
你看隔壁的几个朋友,理想汽车就一门心思研究中国家庭需要什么,把车打造成“移动的家”,冰箱彩电大沙发一套组合拳下来,在三十到五十万的价位站得稳稳的。
蔚来汽车呢,用贴心的服务和换电模式,也笼络了一大批愿意为品牌和服务买单的高端用户。
更别提华为了,带着强大的技术光环一来,跟赛力斯合作的问界系列,三四十万的车照样卖得红红火火。
反观比亚迪,被寄予厚望的腾势品牌,虽然靠着D9这款MPV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证明了自己有能力造好高端车,但MPV市场毕竟相对小众。
后续推出的SUV车型,在面对理想L系列等强敌时,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感觉像是动作慢了半拍,等菜端上来,客人都快被隔壁桌喂饱了。
至于更高端的仰望,那台能原地掉头的U8,确实让所有人都惊掉了下巴,它像是一次华丽的技术展示,向全世界宣告了比亚迪的技术实力,但百万级的售价决定了它只能是极少数人的“大玩具”,是品牌的“图腾”,而不是能给销量带来实质贡献的“主力军”。
一个品牌想要真正高级起来,光靠一两款“炫技”的产品是不够的,需要有能持续走量的中高端车型来撑起整个品牌的价值。
接着咱们聊一个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的事儿,那就是“网约车”的标签。
你走在路上,或者打开打车软件叫个车,十次里头估计有好几次,来的都是比亚迪。
这事儿说起来,有利也有弊。
好处是,网约车司机是天底下最懂车的一群人,他们天天在路上跑,对车的可靠性、省钱程度要求最高。
他们集体选择比亚迪,本身就是对这车质量和用车成本的最大认可,是活广告。
但坏处也同样明显,当一个品牌和“工具车”的形象绑得太深,普通家庭用户再买它的时候,心里难免会犯嘀咕。
买车对很多人来说,不只是个代步工具,也代表着一种生活品质和个人品味。
谁也不希望自己花十几二十万买的爱车,被别人当成是满大街跑的营运车辆,那种专属感和价值感会大打折扣。
更麻烦的是,这个标签还带来了真金白银的损失。
保险公司是很现实的,他们一看数据,发现某款车型跑网约车的比例特别高,行驶里程长,出事故的风险自然就大,于是就会把这款车型的保费整体调高。
这就导致了很多比亚迪的私家车主,明明一年也开不了一万公里,却要跟着承担比同价位其他品牌高出一截的保费,真是有点“冤”。
这种“连坐”式的涨价,极大地影响了用户体验和口碑,时间长了,自然会劝退一部分潜在的买家。
品牌形象这个东西,往下滑容易,想再拉回来可就难了。
如何平衡好“国民神车”的销量和中高端品牌的形象,是比亚迪必须要解决的一道难题。
最后再说说未来的竞争,也就是智能化。
如果说电动化是上半场,比亚迪靠着刀片电池和DM-i混动这些硬核技术,打下了坚实的江山。
那么智能化的下半场,比拼的就是车辆的“大脑”了,也就是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
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承认,比亚迪的步伐似乎没有那么激进。
它的车机系统好用、稳定,但缺少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科技范儿”和“生态联动”。
它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给人的印象也是稳重、可靠,但在技术宣传和实际体验的“领先感”上,跟华为、小鹏这些对手比起来,声量就小了很多。
你看现在的新势力,都在拼命讲智能化的故事。
华为的鸿蒙座舱能跟手机、手表无缝连接,高阶智能驾驶敢于在复杂的市区环境里大展拳脚,这成了它最大的卖点。
理想把车内打造成了一个娱乐休息室,抓住了家庭用户的痛点。
就连刚入场的小米,也凭借着强大的生态优势,让大家对它的“智能汽车”充满了期待。
当竞争对手们已经把激光雷达这样的高端硬件,用在二十多万的车上,大谈特谈不需要高精地图的城市领航辅助驾驶时,比亚迪在宣传上似乎还在更多地强调自己的续航和油耗。
这并不是说续航和油耗不重要,它们是基础,但现在的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他们更希望自己的车是一个好玩、聪明的“大号智能手机”。
比亚迪最近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整合内部资源,大力投入智能化研发,这说明它正在努力补上这一课。
只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里,时间不等人,之前落下的功课,需要加倍的努力才能追回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