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问一句,大家看到这中国汽车出口连续三年全球第一的数据,心里到底是个啥感觉?是骄傲得想给自家国产新能源汽车再多点电,还是有种“我怎么没感觉到在国外到处跑的国产车呢?”的困惑?这数据咋看,怎么看,里头到底藏了点啥猫腻,值不值得咱们敲锣打鼓庆祝,还是得再等等,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首先,数据是真亮眼。2004年出口量不到10万辆,到今年(2025年)预计要干到600多万辆。这成长速度,不拿来干点什么鸡血广告都亏了。但你要是真把这数据当成中国汽车品牌已经“称霸全球”,那你可就信错了热搜。出口多≠品牌牛,出口多≠销售多,出口多更不等于钱挣得多。这仨“多”,掰开揉碎了讲,尤其适合捡出来唠唠。
我先抛个问题:现在中国汽车出口的全球第一,是不是就等于中国造的车在全世界的路上都能见着?答案肯定不是。为啥?因为有个“品牌”这坎。不管哪家工厂造的车,只要是在中国生产,出口出关,就算到中国的数据里头了——但有些车,牌子可不是中国的。比如你看到特斯拉在欧洲畅销,数据算中国出口,但谁买特斯拉会觉得“这是中国车”?还有不少合资厂做的外国品牌车型,挂着雪佛兰或者别的啥标,出口海关,归咱数据,到了国外,人家根本不知道是中国造的,更谈不上说中国品牌出海了。这点出口量不等于中国品牌真正影响力,你细品。
再问一点:中国品牌出口量跟中国品牌在海外实际卖出去的量一回事吗?还是有差距?比如出口记录说我今年发了100辆,海外实际销售可能只有80辆,剩下的要么堆仓库里、要么还在路上,要么换成其他牌子卖了,要么压根被算作了商用、或干其他用途。贴牌、库存、途中的数据差,经常有个几十万到上百万辆的误差。你以为一出口就一辆车就有一个老外买走,实际没那么直接。怪不得有时候新闻里高喊出口排行榜,海外落地使用率没那么高,说白了,“出口多了,不代表海外真买账”。这点数据得看懂。
—咱出这么多车,钱是不是就跟着赚到手了?——哎妈想美了。全世界最值钱的还得看德国,日本那些豪车,单价两三万美金甚至四五万美金起步;中国出口平均单价不到两万。你别光看数量,哪怕把出口量再加个零,利润还是被高端品牌压着。你家国产燃油小轿车、电动车,走遍东南亚、南美、非洲,靠的是高性价比,拼的是便宜能用,省钱这种买卖最初搏名声是没错,但真要想从赚钱到品牌“高端化”,路漫漫。
其实中国汽车这几十年走到现在,故事线还是挺励志的。2009年产量全球第一,那时大家还在用各种“合资车”、“外品牌”,中国自家的能用但没啥新鲜感。新能源兴起以后,中国品牌才逐渐成为国内主力,尤其近两年份额连续突破50%、60%,这才有了真正的“主导权”,也有资格走出去出海。出海爆发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是咱们工业体系越来越完善,靠成本和研发占了优势;一方面全球市场也开始认同中国电动汽车的性能和价格,买得起用得好,谁不喜欢?你看比亚迪、奇瑞、上汽这些,像撒豆子一样在巴西、墨西哥、东南亚建厂,“世界工厂”身份确实越来越稳。
但冷静点说,跟老牌汽车强国比,还有不小的距离。比如德国人,有时候每年造的车80%都卖到国外,整个产业结构就是高度全球化。中国相对来说,国内市场大——年消费2500万辆,毁天灭地的体量,所以出口比例再涨到20%也还是比人家低很多,结构上不一样。日韩也是,早早地把全球市场作为主阵地,依靠品牌、技术和本地化布局打天下。咱们这步从出口贸易到海外建厂,从自产自销到全球整合,还得争够时间,爬过技术、供应链、本地生态、品牌认同的几道墙。说白了,就是从“卖车”转向“让全球客户信任你、喜欢你、主动买你家车”,这才叫真正玩成了。
还有一点,就是中国汽车现在主要拼新能源和经济实用。这种战略在全球化起跑阶段很好,毕竟你得先把市场做起来,让大家先认识你,愿意用你的产品。但很快就会发现,拼便宜只能让你做“交易型”品牌,没法做“溢价型”品牌——你卖得越多,利润提升不起来,会被卡死在接近成本线。同样一辆SUV,宝马和国产同等级价差一倍,为什么?因为认牌子,认技术,认服务体系。这方面中国车得靠扎根本地、升级技术、输出文化慢慢爬坡。如果永远只靠“低价换量”,你有一天会发现,市场天花板早晚碰头了。
说到底,这几年中国汽车工业已经很牛了,从“世界制造中心”到“世界出口冠军”,是一步一步爬上来的。可要问出口全球第一是不是就代表品牌全球第一,我觉得还得再等等,别太着急开香槟。这种阶段属于“品牌全球化进行时”,路上有三大坎:一是让出口量真正变成中国自己的品牌影响力,二是让品牌海外销量迅速做大,同时减少“贴牌”和低效出口,三是提高每辆车的利润,让中国造车不仅拼总数也能拼单价、拼利润。
未来会不会再狂飙五年?现在看没啥悬念,体量没问题,技术也在往前冲——但全球市场规则变得越来越复杂,关税壁垒、海外合规、产业链合作都在发生变化。你看欧盟加征关税这事,中国电车在海外得面对那些针对性政策,原本畅通无阻的出口通道,慢慢就变成“全球化竞争的战场”,谁都不会给你白送钱。下一步怎么走?答案其实很清楚:不是继续做大出口量,而是把品牌扎根海外,让客户看到中国Logo就抢着买,并且愿意多掏钱买你的服务、技术、体验。技术本地化、产业链全球化、文化认同,才是“汽车品牌强国”的关键。
写到这儿我再扔给大家几个问题,值得你琢磨:你家小区停车场有没有越来越多的国产新能源车?你在国外自驾游见到中国品牌,敢直接跟老外说“就这就是中国造的”?你身边有没有朋友因为“这车便宜还好用”特意买了国产品牌?这些现象综合在一起,才说明中国汽车出海到底在海外扎根了还是只是“出口一时爽”。别急着扬眉吐气,更别急着唱衰——中国汽车出海这事儿现在正处于“半场”,真正的全球化发力还在后头。品牌认同、行业利润、技术迭代,才是今后五年最该关注的指标。如果哪一天大家真把中国造的车当好车,敢抢着买、愿意为中国品牌多花钱,那中国汽车才算是彻底站在了世界的舞台中央。
没看懂哪句,欢迎问我。反正这事没你想的那么神,也不像某些人说的那么险,总之中国汽车产业已经越过了最重要的门槛,现在在干的,就是让全世界都认可中国品牌这件事。所以,数据好是好,但数据背后的路还很长,不如就像修车一样,慢慢打磨,越修越亮,越修越跑得远。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