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仅售1100台标致汽车,销售萎缩的背后反映出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困境和用户对于个性与坚持的不同选择

一个月1100台,这数字放哪儿都算小众。在一线城市的标致直营店,销售小李告诉我,上个月光408就卖了六七十台,是这1100的半壁江山。他说:客户里,有不少是老粉丝,买得很坚决,说这个设计和操控,别的车找不到同样感觉。但更多还是买给家里老人用,或者是临近换车的刚需,其实他们挺矛盾的,一边抱怨售后少,一边又不愿意换品牌。

提到售后,售后经理刘姐叹口气:我们全国维修点不到百家,跟那些大厂比,真没法比。上周还有个客户电话问,新买标致怎办保养,得跑40公里外的店。好在咱们还有几个老客户忠诚度高,愿意多折腾些。你看,这数字背后就是实打实的服务痛点,用户心理预期和现实差距拉开了。维修网点少,就是干扰客户换车决策的隐形手。

一个月仅售1100台标致汽车,销售萎缩的背后反映出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困境和用户对于个性与坚持的不同选择-有驾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标致在研发上确实花了不少心思,他们的底盘调校算是强项,尤其408在紧凑型车里操控算优质。但这研发投入和渠道维护明显不成正比。我以前把车企比作造房子,研发就是设计师,供应链像建材商,销售和售后是装修队。这道房子设计多漂亮没用,装修队不给力,房顶漏水,用户满意度还是低。标致这装修队显然不够给力。

定价上确实有点尴尬。408出厂价区间约12万到15万(样本少),同价位里竞争实在激烈,别说本田思域、丰田卡罗拉,甚至一些合资紧凑SUV都能抢风头。标致价格小优势没放大,用户惯品牌也被边缘化。有朋友买车时,问我:这车咋样?听说标致特别个性,但他家服务差点,值不值?我只能说,挺适合喜欢驾驶感的,但得有心理准备,后续服务可能没那么顺畅。

一个月仅售1100台标致汽车,销售萎缩的背后反映出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困境和用户对于个性与坚持的不同选择-有驾

不太确定,曾听说标致想把中国市场当作情怀阵地,靠一批铁粉撑场面,但估计没人敢明说这种策略——毕竟市场份额得上去才挣钱。是不是纯情怀就撑不下去?这是个尴尬又现实的问题。销量低,也意味着资源投入更少,形成恶性循环。

有次一个老销售无奈地跟我说:客户问我同级别车,我总说标致操控好,但维修网点少。这怎么卖?我都快累死了。这话我感同身受。说白了,这是销售端最真实的困局。越是卖不起车,压力就越大,服务哪个环节跟不上,客户流失就更快,那些精明用户很快就跑掉了。

一个月仅售1100台标致汽车,销售萎缩的背后反映出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困境和用户对于个性与坚持的不同选择-有驾

有意思的是,这1100台里居然还有几个年轻人买了电动版,估计是冲着标致在新能源上的新动作。但据我猜测(不确定),这部分用户更多是尝鲜,或者被设计吸引,实际纯电续航和充电便利度估计没让他们完全满意,要看后续反馈。

说回渠道,我再一次行业交流会上听到供应链人士提起:标致的供应链结构比较传统,零件采购标准化程度低,和国内供应商比起来,不够灵活也不够成本敏感。这让我想到,供应链科技公司升级,给本土品牌带的压力,标致也没完全适应。而供应链的僵硬,直接影响成本和定价策略,进而影响市场表现。

一个月仅售1100台标致汽车,销售萎缩的背后反映出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困境和用户对于个性与坚持的不同选择-有驾

时间匆匆,一个月1100台,标致在中国的声音越来越轻。你说,这是一群特立独行的用户在默默坚持,还是死忠粉在用最后的力气告诉行业,他们需要更多包容和理解?没准你身边那个朋友就是那1100里之一,提车时心里想着的不仅是开出去炫,而是不将就。

你们说呢,你们还会考虑买标致?或者说,你们心里认定什么车才算真符合心意的?(这话先放这儿,咱们以后再聊。)

一个月仅售1100台标致汽车,销售萎缩的背后反映出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困境和用户对于个性与坚持的不同选择-有驾

有件事挺有趣的:我记得有次修理工说过,标致车子挺有意思,就是零件有时候的淘着去找,这句貌似玩笑的话没准道出了一个残酷现实——质量稳定固然重要,但能不能买到该卖的零件,决定了用户能不能安心开下去。也许这句话能帮你判断真情怀和真麻烦之间的界线在哪儿。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