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平常不太引起咱们普通人注意的大卡车、大货车领域,接连发生了几件大事,这些事串联起来看,背后透露出的信息量可真不小。
这件事的起因,是日本两家非常有名的卡车制造商,日野汽车和三菱扶桑,突然宣布要“合体”了。
这可不是小打小闹,因为它们背后的“家长”来头更大,一个是全球汽车巨头丰田汽车,另一个是欧洲商用车霸主戴姆勒卡车,也就是奔驰的母公司。
这两大巨头决定,通过交叉持股的方式,把日野和三菱扶桑整合成一家全新的控股公司。
这个消息一出来,就在行业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被看作是日本商用车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合并。
大家可能会觉得奇怪,这几家公司平时在市场上也是竞争对手,怎么突然就决定要联手,变成一家人了呢?
其实原因说起来也通俗易懂,就是未来的汽车技术实在是太烧钱了。
现在全世界都在谈论汽车的未来,比如电动化、氢燃料、自动驾驶等等。
这些新技术听起来很酷,但研发起来,每一项都是一个无底洞,需要投入天文数字般的资金。
就拿电动卡车来说,光是开发高性能、长续航的电池,再把生产线全部改造成能生产电动车的,这个成本任何一家公司单独承担都感到压力巨大。
丰田和戴姆勒都是聪明人,他们算了一笔账,与其各家都花一份巨款去搞同样的研究,还不如把资源凑到一起,共同开发一个技术平台,大家技术共享,成本也一起分担。
这样一来,不仅省了钱,还能把两家的技术优势结合起来,造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
这个新联盟的实力不容小觑,它既有丰田在精益化生产和混合动力技术上的深厚积累,又有戴姆勒在重型卡车领域几十年的技术底蕴和全球销售网络,可以说是强强联合,目标就是要在未来的全球商用车市场里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这个“巨无霸”联盟的诞生,最紧张的莫过于日本商用车市场的另一位重量级选手——五十铃汽车。
五十铃在日本本土市场的地位非常高,尤其是在中型和轻型卡车领域,常年都是销量冠军,市场占有率甚至比几个竞争对手加起来还要多。
可以说,在日本的公路上,五十铃的卡车是随处可见的风景线。
但是,市场地位再高,面对丰田和戴姆勒这样体量的对手组成的联盟,五十铃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它心里很清楚,在未来这个“不合作就可能被淘汰”的时代,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
于是,五十铃迅速做出了反应,宣布要和它的欧洲战略合作伙伴——沃尔沃卡车,进一步加深合作关系。
五十铃和沃尔沃之间的合作其实早有渊源。
就在几年前,五十铃从沃尔沃集团手里收购了UD卡车这个品牌。
UD卡车原本就是沃尔沃旗下的,身上带着浓厚的欧洲技术基因。
五十铃在收购之后,并没有急着把UD卡车完全“五十铃化”,而是保留了其大量的沃尔沃技术和动力系统。
这一步棋在今天看来,显得非常有远见,它让五十铃提前熟悉和整合了欧洲的先进卡车技术,为今天更深度的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次,双方达成的新协议内容非常具体,沃尔沃将继续向五十铃提供重型卡车最核心的动力总成、关键零部件,并在产品开发和品质管理技术上提供全面的支持。
更关键的是,双方将共同投入资源,去开发一个通用的车辆平台。
这个“通用平台”可以理解为汽车的“骨架”和“地基”,在这个统一的基础上,两家公司可以根据各自市场的不同需求,再开发出外观和功能有差异的车型。
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极大地降低研发成本,缩短新车上市的周期,从而快速响应市场的变化。
这样一来,日本商用车市场就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格局:过去是五十铃、日野、三菱扶桑和UD卡车四家相互竞争,现在则演变成了“丰田-戴姆勒”联盟和“五十铃-沃尔沃”联盟两大阵营的直接对抗。
一个显著的趋势是,日本的商用车品牌,正在全面地向欧洲的技术标准和体系靠拢。
那么,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些在行业里叱咤风云几十年的老牌巨头,会如此急迫地选择“抱团”,而且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与欧洲企业联手呢?
如果把视野放得更广阔一些,我们就会发现,推动这一切变化的,不仅仅是它们彼此之间的竞争,还有一个更强大的外部推力,这个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我们中国商用车的飞速崛起。
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事实,未来商用车竞争的制高点,毫无疑问是在新能源领域。
无论是纯电动还是氢燃料,谁能率先掌握核心技术并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谁就能在未来的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而在新能源这条全新的赛道上,中国已经展现出了领先全球的强劲势头。
当日本和欧洲的传统车企还在为高昂的转型成本和技术路线的选择而犹豫时,中国的商用车企业早已大步向前,实现了“换道超车”。
大家可以看看我们自己身边的城市,大街小巷穿梭的电动公交车,宇通、比亚迪等品牌已经成为绝对的主力;在各大港口、矿山和物流园区,福田、解放、东风、三一等国产品牌的纯电动重型卡车也已经投入了大规模的实际运营。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中国新能源商用车的产销量近年来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2023年销量就超过了50万辆,并且已经开始成批量地出口到对环保标准要求极为严苛的欧洲以及南美等市场。
中国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背后有几个关键因素。
首先,我们拥有全世界最大、最活跃的应用市场,这为新技术的推广和迭代提供了最好的试验场。
其次,我们建立了全球最完整、最成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尤其是在电池、电机、电控这“三电”核心技术领域,已经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优势。
再加上国家层面的前瞻性战略规划和政策支持,共同为中国新能源商用车的发展按下了“快进键”。
这种系统性的优势,是其他任何单一国家都难以比拟的。
因此,当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日本和欧洲企业的这些合并与结盟,就能更清晰地理解其背后的深层动机。
它们之间的合作,与其说是为了相互竞争,不如说是为了联手应对一个共同的、强大的新挑战者。
它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来自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压力。
它们明白,在新的游戏规则下,如果再固守原有的模式,不集中全部力量进行技术突破,很可能会在新一轮的全球产业洗牌中处于被动甚至被淘汰的境地。
所以,日本商用车全面“欧洲化”的背后,实际上是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正在被重塑的真实写照,而在这个重塑的过程中,中国凭借在新能源领域的强大实力,已经从一个追赶者,逐渐变成了那个被别人认真研究和应对的引领者。
这些传统巨头越是急于联合,就越反衬出我们在这个领域取得的成就和对全球产业带来的深远影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