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里还有昨晚冷雨的味道,马路边的工地上,刚刷新的“小米 SU7 召回”公告板静静立着,像个无声的证人。11.6 万辆车,在一周内变成“待修”对象。网络热帖里流传着夸张的故事:有人开车路上,突然仪表盘一黑,车子自动降速,智驾系统弹窗——后台升级失败,请重启设备。你好,驾驶者,在家能重启电脑,路上却很难重启命。这些细微的场景,一桩桩像利针刺进公众的安全感。
如果我是那晚疾驰在高速上的司机,能否在“系统故障,驾驶员接管”提示一闪而过时,足够冷静地抓回方向盘?突发 Bug,就是现实版的“电车难题”变种——但这回换做你是被动者,没时间犹豫。车企和媒体满口科技飞跃,百公里加速几秒,智驾解放双手,人类从方向盘上解放出来。可“解放”的代价,是不是该重新定义?
说到事件本身,小米这一波召回其实算是公共安全危机处理的标准操作:主动承认问题,全面召回升级,强调全程免费,不添麻烦。在策略层面,这种做法是企业责任感的体现——宁愿多花成本,也不放弃品牌信誉。但这里的症结,不是召回本身,而是背后反复出现的系统 Bug。行业内都明白,智驾系统高度依赖传感器、算法和软件环境。每一次迭代升级,总有新功能上线,也总免不了新 Bug露头。只要人在编程,Bug就和影子一样形影不离。召回本质是补救,不能掩盖“智驾尚未成熟”的事实。
回头看今年三月那起事故:三名女大学生命丧小米 SU7,车撞障碍,过程扑朔迷离。社交平台疯传“智能失控”,有的自媒体却说是人为驾驶失误。事故真相还在调查,熙熙攘攘的流言里,每个人都是侦探,都是陪审团。其实这个案件告诉我们,无论最终归咎“系统”还是“人”,智驾技术的不确定性,已经导致了信任危机。这次召回是又一次警钟——软件的承诺和现实的风险之间,依然隔着厚厚一层 Bug。
我个人的看法很简单:科技值得信任,但绝不是无条件的。智驾系统再炫酷,本质还是“工具”,不是万能的父亲,也不是超感知守护神。目前所有主打L2-L3,甚至吹到L4的智驾,理论上都必须驾驶员随时“接管”,也就是说,系统能帮你开车,但不能帮你决定生死。开车时可以相信技术帮你减轻疲劳,可以相信自动辅助刹车,车道保持,也可以相信那些摄像头和雷达能识别常规障碍。但你不能相信它能预测疯子司机的突然加塞,或者前方施工路障一秒出现。只要还没到100%自动驾驶,人的责任就是最后一道防线。
这一点,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媒体和车企不遗余力地吹“自动驾驶”,顺便把“辅助驾驶”包装成“科技解放人类”的标语。车主心态也变了:有人敢在高速上闭眼睡觉,有人信任智驾,手机刷剧,方向盘轻拂——万物皆可智能,人类只要存在,“就不用真正参与”。但在我的经验里,安全感永远是靠“犯疑心”的人撑起来的。刑侦路上,见过太多“别人不会碰到”的事最后都发生了。侦查员总是把最坏可能先摆出来,“AI识别”精确到小数点,“人类失误”则永远难以预警。所以我从不相信任何“百分之百可靠”——特别是和命有关的玩意儿。
说到职业的“黑色幽默”,其实侦查员看 Bug 就像医生拿片子:Bug是没完没了的肿瘤,切一刀又长一刀。每次车企召回,媒体刷屏“主动负责”,其实背后是对未知的恐惧。我们谁都知道,软件升级这件事,也许改掉一个漏洞,却在下一次升级里引进两个新混乱。这不是冷嘲热讽,是现实;再完美的控制系统,也经不起人类的无知和疏忽来测试。
这种“现实无奈”,有时候甚至让人忍俊不禁。比如有朋友开车问我:“真到路上出事,我应该信智驾,还是信反射神经?”——我答他,“你信后者,至少还能骂自己;信前者,只能骂天气。”也许这话听来有点凉,但在路上活着,就是要给不确定性留点余地。别忘了,召回的车辆虽然都在排队升级,可下一次 Bug,还在实验室徘徊。
最终,车企极力修补,技术频繁迭代,安全规范也不断更新。但在智驾领域,这一切都只是“补丁”,距彻底安全还差得远。无论“免费升级”多专业,行驶时人的控制始终不可替代。技术不是魔法,更不是护身符。人只能做自己最后的把关者。只有这样,在智驾系统还会时常“罢工”的当下,才能真正守住每一次启程的底线。
说到底,我们要不要继续相信智驾技术,或者该如何界定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安全责任?技术越进步,边界越模糊。当生活与算法交织,人是不是也该重拾谨慎与自觉?你愿意把命交给 Bug尚未彻底清除的系统,还是依旧握紧方向盘?技术日新月异,但人心能否跟得上,是另一个棘手的谜团。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