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车市可真是热闹非凡,感觉每天都有新故事发生,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要说今年上半年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一件事,那绝对是造车新势力里头排座次的变动了。
咱们都知道,理想汽车这几年一直是新势力里的“老大哥”,卖得好,名气也大。
可谁能想到,一直被大家开玩笑叫做“半价理想”的零跑汽车,居然在销量上把正主给超了。
这事儿一出来,好多人第一反应都是:真的假的?
这小兄弟是怎么把大哥给掀翻的?
咱们来看看数据,这可不是空穴来风。
今年上半年,零跑汽车一共卖了22.17万辆,理想汽车呢,是20.39万辆。
虽然从数字上看,也就多了不到两万辆,但这意义可完全不一样。
这可是零跑头一回在销量榜上站到新势力的最顶端,这一下就把整个市场的格局给搅动了。
这感觉就像咱们小区门口新开了家超市,东西跟大商场里的一样,价格却便宜一半,结果没过多久,去大商场的人都跑到这家新超市来了。
那么问题来了,零跑究竟是使了什么“魔法”?
其实说白了,它的法宝就是咱们老百姓最认的一条理:实惠,也就是现在大家常说的“极致性价比”。
就拿它家卖得最火的零跑C16来说,这车定位是一款中大型的SUV,空间大,坐着舒服,非常适合一家人出门用。
巧的是,它的尺寸和定位,跟理想L7非常像,而且俩车都是增程式的,不用担心开半路没电了,完美解决了大家的续航焦虑。
可关键的地方来了,价格。
理想L7怎么也得三十多万才能拿下,而零跑C16呢,起步价直接给你干到了十五万出头。
这差价,可不是一星半点,几乎就是一半的价格。
一样的用途,差不多的体验,价格便宜一半,这笔账谁都会算。
更让同行们头疼的是,零跑不光是便宜,它还特别“卷”。
今年六月份,零跑又推出了新款的C16,不仅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座位选择,配置上还给你升级了,按理说得加钱吧?
人家不,价格反而还降了。
这种“加量还降价”的操作,让它在市场上简直是所向披靡,从三月份开始,连续四个月都是新势力里的销量冠军。
零跑的创始人朱江明甚至还放话说,现在一台一百寸的大电视才五六千块钱,以后一辆中大型SUV卖个五六万块钱,是完全有可能的。
这话一出,可以说是给整个行业都带来了不小的震撼。
当然,咱们也得看到硬币的另一面。
零跑虽然销量上赢了,但钱袋子其实并不算鼓。
它不像问界或者理想那样,单车利润高。
问界的主力车型均价都超过四十万,理想也在三十万左右。
零跑靠低价走量,虽然去年年底有过短暂的盈利,但今年一季度又回到了亏损状态,只不过亏得比以前少多了。
所以说,零跑的胜利,更像是一种用利润换市场的“惨胜”,先活下来,再图发展。
零跑的成功,其实也折射出整个汽车市场的一个大趋势:便宜的车越来越好卖了。
这已经不是一家公司的问题,而是所有车企都必须面对的现实。
你看,同样是新势力里的小鹏汽车,上半年销量能冲到第三名,主要也是靠价格亲民的MONA M03这款车在拉动。
再看看真正的销量王比亚迪,它一年卖那么多车,百分之九十的销量都来自于王朝和海洋这两个系列,而这些车大部分价格都在十五万以下。
这就说明,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了,大家兜里的钱都来之不易,买车这种大件消费,自然是能省则省,花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
市场风向一变,那些之前还端着架子的车企也扛不住了。
以比亚迪、吉利、奇瑞这些国产巨头为首,今年五六月份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价格大战。
你降一万,我就敢降两万,恨不得把价格标签撕了重写。
就连以前感觉高高在上的合资品牌,也纷纷放下了身段。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别克君威,想当年,这可是一台二十万级别的中型轿车,是身份和品味的象征。
现在呢?
厂家直接推出了“一口价”,十万块多一点就能开走。
这个价格一出,让很多原本打算买个紧凑型小车的家庭都动心了,想着是不是再添点钱,直接一步到位换个大点的车。
这场价格战里,新能源车的战场尤其激烈。
有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新能源车平均降价幅度达到了百分之十二,平均一辆车就便宜了两万三千块。
相比之下,燃油车的降价幅度就小多了。
这价格一旦降下来,就像泼出去的水,想收回来可就难了。
七月份有些车企试着把优惠收一收,结果销量立马就掉下来了,吓得他们赶紧又把“限时优惠”变成了“长期有效”。
车价便宜了,对咱们买车的人来说当然是好事。
但是,在这场看似皆大欢喜的降价潮背后,整个汽车行业却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首先是造车的厂家,大家都在拼命生产,拼命卖车,销量报表看着很漂亮,可年底一算账,发现利润反而变薄了,甚至是在亏钱。
这就是所谓的“增产不增收”。
整个汽车行业的利润率已经降到了一个很低的水平,大家都在咬着牙硬撑。
如果说厂家还只是觉得“难”,那处在销售一线的汽车经销商们,日子就只能用“惨”来形容了。
现在行业里有个词叫“价格倒挂”,说白了就是,经销商从厂家那里进车的价格,比他们卖给消费者的价格还要高。
有调查数据显示,现在市面上超过八成的热销车型都存在价格倒挂。
这是什么概念?
就是经销商卖一台标价十万的车,他可能不但一分钱都赚不到,还得自己从腰包里掏出一两万块钱补贴进去,才能把这台车卖出去。
这已经不是在卖车了,简直是在“割肉换销量”,用自己的亏损去帮厂家完成销售任务。
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去年有超过四成的经销商都在亏钱,能盈利的不到一半。
与此同时,卖不出去的车都堆在仓库里,库存压力巨大。
所以,无论是汽车工业协会,还是经销商商会,都在大声疾呼,希望大家能理性竞争,不要再这样“内卷”下去了,否则最后受伤害的是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这场由“半价理想”引发的震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汽车市场的活力和残酷,也让我们思考,在价格战之后,行业的未来究竟该走向何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