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憋大招!bZ5极限测试曝光,传统车企电动化觉醒

最近汽车圈里有个事儿挺值得咱们聊聊的,就是那个一直被大家觉得在电动车领域慢半拍的丰田,突然之间好像睡醒了,而且一醒来就搞了个大新闻。

过去一提到丰田,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皮实耐用的卡罗拉、凯美瑞,或者是那句喊了好多年的“氢能源才是未来”。

在咱们国内新能源车企把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这些功能玩得风生水起的时候,丰田就像个班级里偏科的老实学生,总让人觉得它是不是要错过这个电动时代了。

丰田憋大招!bZ5极限测试曝光,传统车企电动化觉醒-有驾

可谁能想到,就是这么一个被大家戏称为“电动化差等生”的传统巨头,最近用一款名为广汽丰田bZ3的纯电车,上演了一场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极限测试,这架势,不像是在卖车,倒像是在拍动作电影。

这一下就让很多人开始琢磨了,这个一向稳重甚至有些保守的丰田,这次是真的要下场跟大家好好掰掰手腕了吗?

事情是这样的,丰田没有像很多新品牌那样,在发布会上用一堆花哨的PPT讲参数,而是直接把bZ3这台车送到了央视财经的镜头底下,进行了一系列堪称“自虐”级别的公开测试。

首先来的就是个硬菜,叫“六米高空自由落体”。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就相当于把这台车吊到两层楼那么高,然后什么缓冲都不要,直接松手让它自由落体砸在地上。

咱们平时看电影里车子从高处掉下来都觉得够呛,这可是一台实打实的量产车。

测试的结果非常关键,车子砸得虽然变了形,但四个车门居然都还能正常打开。

这一点在现实生活中简直是太重要了,万一真出了严重的交通事故,车门能不能打开,直接关系到车里的人能不能第一时间逃生或者被救援。

相比之下,前段时间有些电动车在事故后因为断电导致车门锁死打不开的新闻,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丰田在这里展示的,是它造了八十多年车积累下来的经验,安全不是一个可以选配的功能,而是一切设计的基础。

为了达到这个效果,它用了强度特别高的热成型钢,官方数据是1500兆帕,咱们老百姓可能对这个数字没概念,简单说就是这种钢材的强度非常高,能保证车身在受到巨大冲击时,驾驶舱的结构还能尽量保持完整,给车里的人留出足够的生存空间。

紧接着,这台刚经历了“坠机”测试的车,又被拉去进行了高速碰撞测试。

丰田憋大招!bZ5极限测试曝光,传统车企电动化觉醒-有驾

结果更让人意外,车辆的电池包在经历了这么一连串的折腾后,不仅没有起火,甚至连冒烟的迹象都没有,完好无损。

这就引出了丰田在这台电动车上最核心的卖点,也是它最花心思的地方——电池安全。

最后,车子还被整个泡进了深水池里,模拟车辆涉水甚至被淹的情况,电池系统同样安然无恙。

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很有意思的合作,bZ3这款车的心脏,也就是它的电池,用的是咱们中国企业比亚迪研发的刀片电池。

刀片电池本身在结构安全上就已经非常出色了,大大降低了因为碰撞导致短路起火的风险,这本身就是对中国技术的一种高度认可。

但丰田似乎觉得这还不够保险,它在这个强大的“中国心”外面,又加上了自己的一套独家防护系统。

这套系统包括一个非常精密的冷却和监测装置,能实时监控到每一个细小的电芯的温度和状态,一旦有异常就立刻介入。

同时,在电池包的物理结构上,也设计了多层的缓冲结构。

这种“双重保险”甚至“三重保险”的做法,充分暴露了丰田这种传统大厂的造车思维:在你看得见的地方,比如屏幕、内饰,它可能不会做得最花哨,但在你看不见,却关乎性命的地方,它会不计成本地投入,把安全系数拉到最高。

如果说上面这些硬核的安全测试是丰田在向大家展示它的技术实力,那么bZ3的定价,就是它扔向市场的一颗重磅炸弹。

当很多人还觉得合资品牌的电动车价格高高在上的时候,丰田直接把bZ3的起售价定在了12.98万元。

这个价格有多震撼呢?

它甚至比丰田自家的明星产品卡罗拉双擎混动版还要便宜。

这个操作一下子就把市场的预期给打乱了。

丰田憋大招!bZ5极限测试曝光,传统车企电动化觉醒-有驾

这一方面说明,丰田的e-TNGA纯电平台通过模块化生产,已经具备了很强的成本控制能力,能够把价格打下来。

另一方面,这也是丰田在用实际行动向市场传递一个信号:电动车不应该比同级别的油车贵那么多,“油电同价”的时代应该到来了。

这种做法对于那些还在犹豫是买油车还是电车的普通家庭来说,吸引力无疑是巨大的。

更有意思的是,通过这个定价,丰田也精准地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客户。

很多去店里看这款车的人,恰恰是开了很多年丰田车的老用户,他们对丰田品牌有着很高的信任度。

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可能不是这车加速有多快,屏幕有多智能,而是“这车开起来还像不像丰田车那么可靠、省心?”。

丰田正是抓住了这部分用户的心理,它没有强行去跟新势力比拼科技感,而是选择了一条更稳妥的路:把我最擅长的可靠、耐用、安全的品牌基因,平移到一台电动车上,让老用户能够无缝切换。

仔细研究一下bZ3的配置,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它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功能相对基础,跟咱们国内一些品牌已经实现的城市导航辅助驾驶相比,显得有些保守。

但是在电池管理系统这些核心技术上,却又显得极为“激进”和“偏执”。

比如,行业内对电池进行高温充放电测试的标准通常是60摄氏度,而丰田内部的标准则要求在85摄氏度的极端高温下进行循环测试,比国家标准严苛得多。

这种在看得见的地方“保守”,在看不见的地方“下血本”的做法,其实就是丰田现阶段电动化战略的缩影。

它可能暂时在智能化体验上追不上最前沿的中国品牌,但它选择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安全、耐用这些最基础但也最重要的环节。

这种投入短期内可能无法直接转化为销量或者亮眼的财报数据,但从长远来看,当整个行业都在追求更快的速度、更远的续航时,这种对安全的极致追求,很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成为它最宝贵的品牌财富。

大象转身或许不快,但每一步都走得异常扎实和坚定。

这次丰田通过bZ3所展示出来的决心和实力,确实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汽车巨头在面对时代变革时,一旦认真起来,其深厚的功底和对市场的理解,依然不容小觑。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