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汽车圈发布新的智能驾驶测试榜单,总能引发一阵热议。最近懂车帝的一次大规模测试,让特斯拉的辅助驾驶系统站到了聚光灯下。测试模拟了15类城区和高速的高危事故场景,近40款热门车型参与其中,涵盖了问界、智界、小米、小鹏、蔚来、比亚迪、理想、阿维塔、特斯拉等主流品牌。
测试结果有些出人意料:没有一辆车能在高速和城区两个项目场景中零失误。更引人注目的是,特斯拉的2023款Model 3后轮驱动版和Model X双电机全轮驱动版在综合表现中位列前二。尤其是在高速6个事故场景模拟中,它们仅有一个项目未通过,与其他车型拉开了显著差距。
特斯拉CEO马斯克也注意到了这次测试,他在社交媒体上转发了测试视频,并提到由于法律限制数据出境,特斯拉在没有本地训练数据的情况下,在中国取得了这样的成绩。这确实让人思考,特斯拉是如何做到的呢?
纯视觉路线的独特优势
特斯拉在智能驾驶技术上一直坚持独特的纯视觉方案。这与许多国内品牌采用激光雷达+视觉的多传感器融合路径不同。特斯拉通过车身搭载的多个摄像头捕捉周围环境信息,再经过先进的算法和神经网络模型处理,最终输出3D场景信息用于智能驾驶。
这种方案的优势在于其简洁性和高效性。例如,在懂车帝测试的“夜间施工+大型货车”场景中,部分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表现不佳,分析原因多为回波干扰与建模滞后。而特斯拉的纯视觉方案在弱光环境中依赖多帧融合和HDR技术,凭借数据量和网络深度的优势,反而表现更为出色。
不断进化的算法与架构
特斯拉的智能驾驶系统并非一成不变。其FSD(完全自动驾驶)系统基于创新的BEV+Transformer+Occupancy Network感知范式,特斯拉也是全球首家实现“端到端”神经网络量产上车的企业。这意味着系统从繁琐的规则驱动转向了更高效的数据驱动。
尽管此次测试中表现优异的是旧款Model X,搭载的是HW3.0芯片和去年版本的FSD V13.2软件,但这恰恰说明了特斯拉系统架构的成熟度和稳定性。同时,特斯拉也在不断更新其硬件,例如在HW4.0中重新加入了高精度4D毫米波雷达,以进一步提升纯视觉方案的安全性。
面对中国路况的本地化挑战
任何先进的智能驾驶系统进入新的市场都会面临本地化的挑战。特斯拉也不例外。由于数据跨境传输和AI训练地点的限制,特斯拉在中国的发展需要遵循特定的法规要求,例如将数据存储于上海数据中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算法迭代的速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特斯拉正积极寻求与本地企业合作。例如,借助百度获得车道级导航地图,并计划在中国建立数据中心。这些努力旨在让FSD系统更好地适应中国的道路环境、交通标志和驾驶习惯。
智能驾驶的未来是安全与协作
懂车帝的这次测试,其重要意义之一在于提醒行业和消费者:现阶段市场上销售的汽车搭载的“智驾”系统均不具备“自动驾驶”功能,它们都属于辅助驾驶范畴。驾驶人才是行车安全的最终责任主体。
这次测试也展现了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进步。无论是特斯拉的纯视觉方案,还是其他品牌的多传感器融合路线,都在朝着更安全、更可靠的方向发展。行业也在积极探讨和制定更完善的标准,例如将“失效兜底能力”纳入强制标准,以及用“最差场景通过率”来更真实地反映系统的能力。
正如岚图汽车高管邵明峰所倡议的,中国汽车技术的飞跃,需要行业共建和“国标护航”。这种开放合作的态度,对于推动整个行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结语
懂车帝的这次测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了解当前智能驾驶技术发展的窗口。特斯拉的辅助驾驶系统在测试中表现优异,这背后是其独特的纯视觉技术路线、不断进化的算法架构以及应对本地化挑战所做的努力。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品牌在智能驾驶技术上的快速进步和整个行业对安全的高度重视。
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它正在让我们的出行变得更加轻松和安全。对于消费者而言,了解这些技术的优势和局限,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使用它们,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和法规标准的日益完善,智能驾驶必将为我们的出行生活带来更多惊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