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欧洲卖疯了,水军黑到法院翻车,技术内卷卷成世界生意
从2024年到现在,围着比亚迪转的戏,一直没停过。台前是一家中国车企在欧洲卖得火热,前九个月销量暴涨到120342辆;幕后是一群长期抹黑的水军和黑公关被告上法庭,掏钱道歉。一个在闷头搞技术做市场,一个在天天编故事蹭流量,这种对比,挺魔幻。
先把最硬的结果摊开说。2024年前九个月,比亚迪在欧洲卖出120342辆新车,是去年同期29781辆的四倍多,增幅直接干到超过404%。增量主要集中在英国、西班牙、德国、意大利这些传统汽车消费大国,很多国家的月度增速都不低于3个点。对一家中国品牌来说,这已经不是试水,而是实打实站住脚。
懂车的人都明白,欧洲消费者挑车很苛刻,情绪不像网络那么好忽悠。欧洲人看车有三条硬杠杠:一是得舒适可靠,小毛病不能多,后期维修也要便宜好修;二是颜值得撑得住面子,省油省电还得省心;三是车内科技体验得跟得上时代,智能驾驶、车机交互这些都要在线。谁能把这三条同时拉满,谁才有资格在展厅里长期站位。
过去这些年,欧洲车市基本就是德国品牌在唱主角,奔驰、宝马这些名字,几乎被默认是“科技”和“豪华”的代名词。现在,比亚迪开始在他们的地盘一寸一寸往前挤,不靠情怀,只拿产品硬拼。销量曲线往上冲的同时,“中国电动车”的印象也跟着往欧洲用户心里扎。
有意思的是,国外用户在用真金白银投票,国内网络上围着比亚迪的骂战却越来越激烈。很多人一开始觉得这就是常规的品牌对抗和口水战,吵几句也就过去了。比亚迪那时候的思路也很简单:车造好了,市场给不给面子,看销量说话,懒得跟水军计较。
节奏从什么时候变味?从“黑”升级到“造谣”的那一刻开始。一些长期蹲守热搜的黑公关账号,不再满足于阴阳怪气,而是开始上升到恶意捏造细节、拼接故事、放大情绪,把“黑比亚迪”当成流量提款机,用一周几乎天天发的频率制造负面印象。节奏拉得密,比亚迪的忍耐线也被一步步顶到了头上。
被逼着出手的那天,比亚迪法务部终于成为“主角”。过去很多人拿“法务部”当段子笑点,这回直接变成现实剧情。对于那些长期、持续、组织化地黑一个品牌的账号,比亚迪采取了集中取证、直接起诉的做法,把“嘴炮大战”拉进了法律程序。这种打法,对习惯了网上随便说、说完就跑的水军来说,等于直接把桌子掀翻。
最近一个典型案例,就是“王悟空说车”。这位长期输出负面内容的汽车自媒体,最终被法院判定对比亚迪构成侵权,需要赔偿31.38万元,还要公开道歉。数字不算天价,但传递出的信号很清晰:把诋毁当选题,把造谣当内容,已经不是“嘴欠”的小事,而是要为此付出真金白银的后果。
站在更长线的时间轴上看,这件事还有一个有趣的反差:国外用户在用比亚迪,国内水军在骂比亚迪。很多欧洲消费者,以前对中国车印象并不友好,甚至带着偏见。现在,一部分人是在试过比亚迪之后,才开始改口——觉得车子不但开着舒服,电耗控制、空间利用、智能配置都挺顺手,性价比对比当地同级车也能打。
随着比亚迪、腾势、仰望这些不同定位的品牌往外走,国外用户看到的中国车形象发生变化:不再只有“便宜”,而是有“舒适”“好开”“科技感重”这些具体标签。很多人就是先被一款车吸引,再顺着好奇心去了解背后的中国制造、中国企业。汽车成了沟通窗口,这个角色,对任何一个走出去的品牌来说都挺关键。
眼下,中国汽车出口在多个区域扩张速度都不慢。巴西、欧洲、中东这些市场,都已经能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车身影,其中比亚迪的存在感尤其抢眼。接下来,腾势和仰望这样的豪华序列也要在欧洲陆续亮相,这意味着比亚迪不满足做“性价比担当”,也要去摸一摸当地豪华市场的天花板。
从商业逻辑看,一家企业之所以敢把豪华车推向欧洲,是因为对自己的技术储备、品质体系和品牌心智有一定把握。车一旦卖到欧洲街头,就不再是国内自嗨,用户体验、售后反馈、整车稳定性都会被放大审视。欧洲人不吃讲故事这一套,吃的是长期体验。能不能撑得住这一轮考验,价值高低会在几年之内看得很清楚。
和这些长线布局比起来,一些靠“蹭热度黑中国车”的账号,就显得急功近利。为了博一时点击,把复杂的技术、安全、品质问题,用情绪化和阴谋论糊在一起,既误导用户,也伤害行业信任。汽车不是快消品,一台车动辄十几万、几十万,消费者需要的是有效信息,而不是每天被带着跑情绪。
对整个汽车圈来说,真正能拉开差距的,还是技术和产品。谁能把电池安全做到更稳,把电驱效率抠到更高,把智能系统做得更顺手,把成本控制得更精细,谁就能在这一轮洗牌里站上更高的位置。市场留给每一家车企的时间都不多,把资源砸在黑公关上,不如放到实验室和生产线上。
从比亚迪身上,至少有两条现实线索已经摆在那:一条是向外,把车卖到欧洲、卖到更多国家,让更多人开上中国车;另一条是向内,拿起法律武器,不再容忍无底线抹黑,把舆论环境一点点掰回“按事实说话”的轨道。前一条是市场竞争,后一条是规则意识,这两者叠在一起,才能支撑一家企业走得更远。
车圈的竞争,本来就应该放在赛道上比圈速,放到市场里看销量,看用户口碑。谁在技术上卷,谁在服务上卷,谁最后赚到的是真实口碑和全球订单。那些靠“黑别人”刷存在感的角色,在短期可能制造噪音,在长期只会被用户反噬,也会被规则淘汰。对消费者来说,比起听谁吵得凶,不如静下心看看账面:谁在海外卖得动,谁在口碑上站得稳,谁才配得上那句——这家车企,真有点东西。
全部评论 (0)